主题:  与真实相联系--长镜头与纪实美学

firekite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0
发贴:635
注册:2002/2/19 8:59:47
#12002/7/1 14:51:27
一、纪实美学的发展

  在电影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与蒙太奇美学相对立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或称写实主义电影美学。它主张电影形象的逼真性,主张电影与生活真实相联系。

  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是第一个终生致力于写实主义电影的人,被公认为纪录片的创始人。

  1910年在一次探险旅行中,他在北极拍摄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情景。从此他对拍摄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兴趣。由于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底片,1920年他又重返北极拍摄了一部由爱斯基摩人主动参与的影片,这就是著名的《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的纳努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作用用充满诗意的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再造。他选择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重新组织了他们的生活,专门建造了他们居住的冰屋,连那个一直被人称道的猎取海豹的镜头,据说也是事前安排好的。弗拉哈迪的影片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的,1926年拍摄的《蒙阿那》表现的是南太平洋西萨摩亚群岛土著居民的生活,1931年拍摄的《亚兰人》是表现亚兰岛居民捕杀鲨鱼的事等等。

  弗拉哈迪的影片在技巧上完全不追求人工的艺术味,而是力图给人一种朴素、真实、自然的感觉。例如猎取海豹的场面,从纳努克接近海豹到把它从冰洞里拖出来,弗拉哈迪用了很长的镜头表现这个过程,成为长镜头最早的范例。再如,他的创作事先没有任何拍摄发案,只是拍下一切能引起他兴趣或想象的东西,最后才决定取舍。这种创作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纪录片"一词,就是1926年格里尔逊在评论弗拉哈迪的《蒙阿那》时首先使用的。但是弗拉哈迪的许多影片在内容上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如在亚兰岛为了拍摄捕杀鲨鱼,他专门买了鱼叉,让专家去教当地人如何使用。弗拉哈迪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严格地忠实于事实,而在于创造利用现实。也许正是因此,电影史家才一直把他作为写实主义电影大师加以肯定。

  3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巴希尔·瑞特、保罗·罗沙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片运动。他们强烈反对以虚构的故事和人工布景来表演的电影。他们以现实生活中本来事物作为拍摄的对象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加工。纪录片运动受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影响颇深,不主张纪录片追求诗意,而是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法国导演让·雷诺阿在他30年代中首先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蒙太奇理论风格的特征。在《托尼》(1934年)中,镜头之间的外部蒙太奇被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取代,固定镜头的组接被运动镜头取代。

让·雷诺阿创作手法大致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特点:

  一、尽量使用外景。二、摄像机运动性强。三、经常使用长镜头以表现场面的连贯性,即使是拍多镜头场合,也对镜头不做细致的剪接,不追求所谓流畅性和上下镜头衔接上的完美性。四、使用深焦距镜头,以求表现场面的全貌。五、注重演员的作用,往往不是按角色来挑选演员,而是相反地根据演员的特点去塑造角色,并且重视演员的自我发挥,鼓励演员做即兴的表演,以纠正或补充预先构思上的缺陷。六、常常搞即兴创作。电影评论家巴赞认为这种做有三大优点:更符合现实,某些事件的处理更能体现现实主义,更符合观众在注意事件演变、发展时的正常心理状态,总之有更强的现实感。

  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继承了雷诺阿的传统。他在《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中用了不少纪录片手法表现情节,还较多的使用了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表现空间和运动。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不是像爱森斯坦那样不相干的镜头对列来表现,而是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如寓意报业大王凯恩占有了整个美国,拍摄的是各种各样的家具、物品,但看上去好象一望无际的摩天大楼。这种来自生活的比喻,不给人以生硬之感。在叙事方法上,运用了多角叙述法,通过开头纪录片式的介绍和不同被采访人的追忆,多侧面地构成了人物的立体形象。

  50年代初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充实了纪实的电影美学。他们强调,电影真实地反映生活,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他们主张表现社会生活中中下层人物的命运,主张用实景拍摄,主张用非职业演员,还主张镜头真实的连贯性,强调组接的叙述性而并非"涵义",这后来都成为巴赞美学的基础。

  二、长镜头的叙事手法

  长镜头在空间营造上注重场面调度,多使用景深镜头,在镜头结构上多使用运动镜头替代固定镜头,因而造成了它的镜头使用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延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镜头的叙事手法。长镜头的叙事手法可以说能够纪实主义的典型风格和特征。

  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甚至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从摄影的角度看,长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有景别和角度的变化,并能完整、明了表现一段内容,所以又叫作段落镜头。

  从编辑的角度看,长镜头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镜头完成一组镜头所担负的任务,镜头内部的运动起到了和蒙太奇相同的作用所以又叫作镜头内部蒙太奇,或称镜头内部剪辑、机内剪辑。

  长镜头的风格与分切镜头式的蒙太奇剪接相比,无论是在叙事结构方面还是在时间、空间结构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叙事结构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

  镜头内部蒙太奇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活动影像所具备的完整信息是由声音和影像两方面组成的,用分解的方法拍摄,用分切镜头的方法剪辑,在很多时候不能保证完整信息的传达,不是声音的连续性被破坏就是画面的连续性被破坏。长镜头由于使声画保持连续和同步,从而保证了叙事结构的完整。

  其次,它具有相对可信的真实性。

  由于长镜头不靠动作的分解和组合来表现运动过程,而是把连续的动作完整地展现在屏幕上,视觉形象连贯完整,从观众接受的角度看,由于长镜头可能排斥了造假的可能,而使表现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在表明事实的可靠性方面,长镜头是一种有说服力的做法。

  再次,它能表现事态进展的连续性。

  长镜头可能把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表现在屏幕上,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气氛。

  2、时空结构特点

  首先,它具有屏时间和实际时间的同时性。

  用蒙太奇组接表现出来的屏幕时间,往往对事件发生的进程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它可以大大压缩实际的时间进程,也可以把完全不同的事件过组合在一起。虽然这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它毕竟可以使人们对它可信度提出怀疑。镜头内部蒙太奇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事件过程的实际时间连续性、完整地反映在屏幕上,可信度大大提高。

  其次具有时间进程的连续性。

  镜头内部蒙太奇在时间结构上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的连续。无论是在变换景别,还是在变换拍摄角度时,都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事件节奏的正常进展。

  再有,从空间结构特点看,长镜头在运动过程中展现空间全貌,空间连续完整。

  摄影机的运动使有限的视域逐渐地展现出事实空间的全貌,这种展现空间全貌的方式所产生的魅力是蒙太奇剪辑绝对达不到的。

  另外,长镜头能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

  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它也有节奏慢、不稳当、不易准确地突出重点等特点,而且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三、"长镜头理论" --纪实主义美学理论

  在电影发展的最初五十年里,固然能够追溯到纪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但它在技术主义电影的重压下,只是如同涓涓细流,不绝如缕而已。在另一方面,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纪实主义电影基本上还只属于一种自发的实验,在许多情况下只是创作者个人的直觉要求,并没有美学理论上的根据。

  电影中的纪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技术主义电影更需要理论上的帮助。这是因为技术电影在基本创作原则上属于传统范畴。通过艺术手段来构成现实的幻想,原是一切传统艺术的基本目的。人们欣赏作品中的物象,例如画布上的风景或舞台上的演出,主要是着眼于技术家的技术技巧。所谓艺术欣赏活动,就是不断地把艺术形象同现实原型进行比较的过程。艺术家并不想隐瞒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因为艺术就表现在加工和改造的技术上面。因此,当电影中纪实主义者试图再现客观事物的原样,在不同程度上否定对生活现象的加工和改造(至少是力图不使人感到艺术家的作用)的时候,这种做法立即引起了一切习惯于传统艺术的人的不快以致反感。所以说,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写实主义电影蓬勃发展,但是如果只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没有随之而来的理论上的支持的话,它肯定是不会持久的,更不要说取得于技术主义长期相抗衡的地位了。

  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向蒙太奇理论提出彻底挑战的是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四册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

  巴赞认为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优势。因此,电影应成为最现实主义的影像表现,为人们展示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真实景象。

  他说:"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他能解释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人行道上的倒影或是一个孩子的手势。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巴赞的真实美学包括三方面内容:

  1、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他认为,电影摄影的本性是影像复原。摄影机有使电影影像与被摄现实同一的功能,这样才使得电影有了真实地表现现实的可能性。他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按照他的理解,电影独特的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2、电影起源的心理学。

  他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就是再现完整现实的神话。再现一个"完整无缺的","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也就是真实的银幕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欣赏电影的心理要求。

  3、电影语言的演进观。

  巴赞认为,电影语言的演进趋势是向现实主义发展,即朝着真实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与电影联系的真实有三种:
表现对象的真实--
  强调如实展现事物原貌的真实性、多义性和透明性以及题材直接的现实性。现实的存在永远是多义的、含糊地和不确定的。因此,他反对对事件作单一地解释,主张"画面的存在先于含义",应"把现实中模糊意义重新表现在影片中"。他不仅要求物象的真实性,而且始终主张内容的现实性。这导致了对传统蒙太奇的非议。巴赞认为,含义的单一性是思维的特征而不是自然的特征。蒙太奇把事实隐化了,用另一种合成的现实来代替它,这就使人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孔雀开屏--炫耀,杀牛--屠杀,这种隐喻来自作者的主观意念,而绝非事实本身就是这样。因此,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学的、非电影化的手法。

  空间、时间的真实--

  这一问题是巴赞美学的核心。他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现实纵深。电影的整体性要求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这样才能保证事实的真实可信。如果把空间分解了或把时间压缩了,这本身已经破坏了真实的进程,同时也就破坏了事实是本身的意义。他认为,电影空间的特征是有限的反映客观存在。"银屏不是画面的边框,而是展露现实局部的遮光框","画面造成空间的内向型,相反,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这一认识又导致了对传统蒙太奇的怀疑。巴赞在《被禁用的蒙太奇》一文中指出:"若一个时间的主要情节要求两个以上或多个元素同时出现,蒙太奇应该被禁用。""在上述情况下,蒙太奇恰恰是反电影的文学手段。与此相反,电影的特征,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叙事结构的真实--

  巴赞认为,从整体上,电影的叙事结构不应像以前那样,以强调戏剧性结构为主,而是应更接近自然。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平等,从根本上打破戏剧范畴"的结构,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生命般的真实与自然的结构,是事件的完整性受到尊重的结构。从局部上,是用动作的真实、细节的完整代替传统省略法的结构。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蒙太奇的叙述方法只是表现漂亮的"门把",而他主张的叙事结构却是表现整个"大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赞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前者强调事实,后者强调思维;前者重叙述,后者重表现。

  巴赞为了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找到了一种最适当的表现方法,即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他多次赞扬了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罗西里尼在《游击队》中以及新现实主义导演在他们的影片中使用的手法。

  他认为,这样的长镜头至少有三点好处:

  这种风格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实的常态和完整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间的实际联系,它们的运用可以展示空间和时间的真实;

  连续性拍摄体现了现代电影叙述原则,摒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了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倍感真实。

  继巴赞之后,对写实主义电影美学作了更完整表述的是德国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克拉考尔的基本电影观念是明显继承自巴赞的照相本体论,但他走得更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变得更狭隘,实际上对写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某些有害的束缚。

  巴赞的理论对现代电影创作有很大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电影与真实关系的认识。他的观点对于纪实性节目的创作有很多是很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巴赞对蒙太奇的否定是偏颇的,他在强调电影纪实属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它的情感力量。这一严重的缺陷,后来受到西方电影理论界的批评,在实践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事实上,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完全按照他的理论来拍摄。电影自从格里菲斯以后就不再是现实的自然反映,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产品,其中有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和自我表现。至于表现手法,电影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只要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后来指出的:被安德烈·巴赞学派搞得截然对立的蒙太奇与非蒙太奇技巧,其实只是蒙太奇效果的两种不同形态。

四、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特征比较
  纪实性的长镜头与分解性的蒙太奇在叙事观念上有着不同的特性:

  首先,蒙太奇的叙事中,创作者常常以事件参与者的姿态出现,表现出对事件和人物的明显的主观反应。主张通过直接的造型手段、剪辑手段来影响观众,使他们接受创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对事件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往往用人工化的艺术手段以求得一种戏剧性效果。而在长镜头的叙事中,创作者往往以观察者的旁观姿态出现,保持冷静客观,力求把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包括自己的美学追求,对造型的那种欲望隐蔽在客观记录的事实影象后面,用一种策略的非直接的表现形式,尽量不让观众感觉到人工强化的痕迹,反而有意去淡化,使之更接近于生活原生状态,而避免蒙太奇叙事中所惯用的对素材的浓缩和整合。

  第二,在造型处理上,长镜头多用在接近于人的视角,采用自然光效,并注重同期声音的采集,力求通过保持时空的统一和延续,来保证再现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态。对那些能使观众觉察的以某种艺术效果强加某种意念的造型处理,都会谨慎避免。蒙太奇的叙事中则经常采用变速、虚焦点、人工光效等技巧摄影方法,并通过剪辑技巧等各种艺术化处理的环节,来达到一种艺术化虚构的效果。

  第三,长镜头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种偏重摄影的叙事,因为长镜头通常是用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镜头来完成蒙太奇叙事中一组镜头所负担的任务,因此许多思想观念的表达就是一个段落,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整体,其间不仅有情节的发展,节奏的变化,还有一种内在的意义。而蒙太奇的叙事是一种侧重剪辑的叙事,因为它是分切镜头拍摄的,每个镜头都是单个的不连续的没有生命的。它的单个镜头不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剪辑,对它们按分镜头剧本的构思进行排列组合,并给人以一种时间连续和真实的艺术幻觉,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因此,蒙太奇叙事的完成关键在剪接。

  第四,长镜头的叙事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由于它记录的是一种接近现实生活的原生态,采用的是平实简洁的摄影,对观众有种生活的亲近和参与感,因此观众有可能依据屏幕提供的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因为在它的编辑手法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性,而是一种再现式的真实提供给观众多义性的选择空间。而蒙太奇的叙是一种强制性的封闭的叙事。创作者会调动一切造型手段和剪辑手法来营造一个明确的观念,并努力使观众接受这个观念,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状态,难以有观众自己的选择和结论。片段零碎的镜头被一种倾向主观化很强的叙事线串联在一起,不仅使得每个单镜头的意义单一化,而且由它们所组成的段落和由段落组成的整体都呈现出意义的单一化。

五、与观众相联系--电视的观念
  以上主要谈及电影语言的发展和电影观念的更新,由于电影电视在视听表意结构上的相似性,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了解和学习电影语言的发展和电影观念的更新,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规律,树立电视观念也会有相当的的启示作用。

  当然,电视本身还很年轻,很难说它已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理论。甚至,电视的实践本身也带有某种摸索的性质。但是,电视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已有许多年,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它的特点已无庸质疑地显露出来并在逐渐成形。

  首先,电视远比电影要复杂的多,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而是一种多功能的传播媒介。它包括文艺娱乐、新闻、以及各类知识性、服务性节目。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创作。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艺术像电视这样有如此多的观众,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像电视这样要首先考虑到观众。

  其次,电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人们日常接受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电视就在人们的家庭中,看电视已成为一种无意识活动,不象看电影,看戏剧那样,需要有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欲望。由于电视"家庭化"的特点,人们在欣赏电视时,希望有一种亲近感,希望看到和自己生活离得更近些的题材,希望节目更适合自己的要求,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到节目中间去。这些特点一定程度地影响电视屏幕的表现结构,如节奏更慢了,视距更近了,叙述更直接了。与此相应的,在镜头组接上也更多地强调不似剪接的剪接,而较少使用强烈效果的表现性蒙太奇。总之,是更自然、更真实、更现实主义了。美国一位电视工作者在谈到电视时说:"竞争的对手不是其他电视台的节目,而是使观众分心的家庭环境。"因此,对电视来说,吸引住观众已成为节目制作的总原则。

  另外,同观众直接交流是现代媒介的特点。观众因素在电视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过去无论是哪种艺术,都很少把观众作为直接因素来加以考虑。而电视则更多、更直接地在创作中引入观众的因素,经常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或使节目有更多可供观众想象和思考的余地。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他名著《人的延伸--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说的:"那些包含了须由观众来完成某些过程的电视节目是最有成效的。"因此,在电视节目中过分的技巧越来越让位于更自然、更真实、更具亲切感的形式,从某种意义说,艺术性也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娱乐性和教育性了。

一、纪实美学的发展

  在电影发展史上,始终存在着一个与蒙太奇美学相对立的纪实主义电影美学,或称写实主义电影美学。它主张电影形象的逼真性,主张电影与生活真实相联系。

  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是第一个终生致力于写实主义电影的人,被公认为纪录片的创始人。

  1910年在一次探险旅行中,他在北极拍摄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情景。从此他对拍摄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发生了兴趣。由于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底片,1920年他又重返北极拍摄了一部由爱斯基摩人主动参与的影片,这就是著名的《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的纳努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作用用充满诗意的想象对现实生活的再造。他选择了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重新组织了他们的生活,专门建造了他们居住的冰屋,连那个一直被人称道的猎取海豹的镜头,据说也是事前安排好的。弗拉哈迪的影片都是以现实生活为表现对象的,1926年拍摄的《蒙阿那》表现的是南太平洋西萨摩亚群岛土著居民的生活,1931年拍摄的《亚兰人》是表现亚兰岛居民捕杀鲨鱼的事等等。

  弗拉哈迪的影片在技巧上完全不追求人工的艺术味,而是力图给人一种朴素、真实、自然的感觉。例如猎取海豹的场面,从纳努克接近海豹到把它从冰洞里拖出来,弗拉哈迪用了很长的镜头表现这个过程,成为长镜头最早的范例。再如,他的创作事先没有任何拍摄发案,只是拍下一切能引起他兴趣或想象的东西,最后才决定取舍。这种创作方法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形式。"纪录片"一词,就是1926年格里尔逊在评论弗拉哈迪的《蒙阿那》时首先使用的。但是弗拉哈迪的许多影片在内容上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如在亚兰岛为了拍摄捕杀鲨鱼,他专门买了鱼叉,让专家去教当地人如何使用。弗拉哈迪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严格地忠实于事实,而在于创造利用现实。也许正是因此,电影史家才一直把他作为写实主义电影大师加以肯定。

  30年代在英国出现了以格里尔逊、巴希尔·瑞特、保罗·罗沙为代表的英国纪录片运动。他们强烈反对以虚构的故事和人工布景来表演的电影。他们以现实生活中本来事物作为拍摄的对象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加工。纪录片运动受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影响颇深,不主张纪录片追求诗意,而是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

  法国导演让·雷诺阿在他30年代中首先表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蒙太奇理论风格的特征。在《托尼》(1934年)中,镜头之间的外部蒙太奇被镜头内的场面调度取代,固定镜头的组接被运动镜头取代。

让·雷诺阿创作手法大致可以归纳成这样几个特点:

  一、尽量使用外景。二、摄像机运动性强。三、经常使用长镜头以表现场面的连贯性,即使是拍多镜头场合,也对镜头不做细致的剪接,不追求所谓流畅性和上下镜头衔接上的完美性。四、使用深焦距镜头,以求表现场面的全貌。五、注重演员的作用,往往不是按角色来挑选演员,而是相反地根据演员的特点去塑造角色,并且重视演员的自我发挥,鼓励演员做即兴的表演,以纠正或补充预先构思上的缺陷。六、常常搞即兴创作。电影评论家巴赞认为这种做有三大优点:更符合现实,某些事件的处理更能体现现实主义,更符合观众在注意事件演变、发展时的正常心理状态,总之有更强的现实感。

  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继承了雷诺阿的传统。他在《公民凯恩》这部影片中用了不少纪录片手法表现情节,还较多的使用了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来表现空间和运动。在象征、隐喻的运用上也不是像爱森斯坦那样不相干的镜头对列来表现,而是由实景中的"物"自然体现出来。如寓意报业大王凯恩占有了整个美国,拍摄的是各种各样的家具、物品,但看上去好象一望无际的摩天大楼。这种来自生活的比喻,不给人以生硬之感。在叙事方法上,运用了多角叙述法,通过开头纪录片式的介绍和不同被采访人的追忆,多侧面地构成了人物的立体形象。

  50年代初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充实了纪实的电影美学。他们强调,电影真实地反映生活,不仅在题材上,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他们主张表现社会生活中中下层人物的命运,主张用实景拍摄,主张用非职业演员,还主张镜头真实的连贯性,强调组接的叙述性而并非"涵义",这后来都成为巴赞美学的基础。

  二、长镜头的叙事手法

  长镜头在空间营造上注重场面调度,多使用景深镜头,在镜头结构上多使用运动镜头替代固定镜头,因而造成了它的镜头使用一般都有较长时间的延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长镜头的叙事手法。长镜头的叙事手法可以说能够纪实主义的典型风格和特征。

  长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里不间断地表现一个事件的过程甚至一个段落,它通过连续的时空运动把真实的现实自然地呈现在屏幕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实风格。

  从摄影的角度看,长镜头在一个镜头中有景别和角度的变化,并能完整、明了表现一段内容,所以又叫作段落镜头。

  从编辑的角度看,长镜头通过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镜头完成一组镜头所担负的任务,镜头内部的运动起到了和蒙太奇相同的作用所以又叫作镜头内部蒙太奇,或称镜头内部剪辑、机内剪辑。

  长镜头的风格与分切镜头式的蒙太奇剪接相比,无论是在叙事结构方面还是在时间、空间结构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叙事结构的特点

  首先,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

  镜头内部蒙太奇不间断地表现一段相对完整的事件,因此,它具有传达信息的完整性。活动影像所具备的完整信息是由声音和影像两方面组成的,用分解的方法拍摄,用分切镜头的方法剪辑,在很多时候不能保证完整信息的传达,不是声音的连续性被破坏就是画面的连续性被破坏。长镜头由于使声画保持连续和同步,从而保证了叙事结构的完整。

  其次,它具有相对可信的真实性。

  由于长镜头不靠动作的分解和组合来表现运动过程,而是把连续的动作完整地展现在屏幕上,视觉形象连贯完整,从观众接受的角度看,由于长镜头可能排斥了造假的可能,而使表现的事实具有真实性。在表明事实的可靠性方面,长镜头是一种有说服力的做法。

  再次,它能表现事态进展的连续性。

  长镜头可能把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真实的现场气氛表现在屏幕上,使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气氛。

  2、时空结构特点

  首先,它具有屏时间和实际时间的同时性。

  用蒙太奇组接表现出来的屏幕时间,往往对事件发生的进程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它可以大大压缩实际的时间进程,也可以把完全不同的事件过组合在一起。虽然这在许多情况下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它毕竟可以使人们对它可信度提出怀疑。镜头内部蒙太奇保持了时间进程的不间断性,事件过程的实际时间连续性、完整地反映在屏幕上,可信度大大提高。

  其次具有时间进程的连续性。

  镜头内部蒙太奇在时间结构上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的连续。无论是在变换景别,还是在变换拍摄角度时,都不打断时间的自然过程,保持了事件节奏的正常进展。

  再有,从空间结构特点看,长镜头在运动过程中展现空间全貌,空间连续完整。

  摄影机的运动使有限的视域逐渐地展现出事实空间的全貌,这种展现空间全貌的方式所产生的魅力是蒙太奇剪辑绝对达不到的。

  另外,长镜头能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空间的自然转换。

  在纪实性较强的电视节目中,长镜头经常是很有力的表现方法,特别是在表现一些真实性要求较高的关键内容时,它有时是一种既省力又讨好的方法。但是,它也有节奏慢、不稳当、不易准确地突出重点等特点,而且拍摄难度大,很难做到完美无缺。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谨慎,事先对整个段落的表现内容和镜头运动的节奏要有周密的设计,这样才能做到少有失误。

三、"长镜头理论" --纪实主义美学理论

  在电影发展的最初五十年里,固然能够追溯到纪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但它在技术主义电影的重压下,只是如同涓涓细流,不绝如缕而已。在另一方面,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纪实主义电影基本上还只属于一种自发的实验,在许多情况下只是创作者个人的直觉要求,并没有美学理论上的根据。

  电影中的纪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技术主义电影更需要理论上的帮助。这是因为技术电影在基本创作原则上属于传统范畴。通过艺术手段来构成现实的幻想,原是一切传统艺术的基本目的。人们欣赏作品中的物象,例如画布上的风景或舞台上的演出,主要是着眼于技术家的技术技巧。所谓艺术欣赏活动,就是不断地把艺术形象同现实原型进行比较的过程。艺术家并不想隐瞒自己的加工和改造,因为艺术就表现在加工和改造的技术上面。因此,当电影中纪实主义者试图再现客观事物的原样,在不同程度上否定对生活现象的加工和改造(至少是力图不使人感到艺术家的作用)的时候,这种做法立即引起了一切习惯于传统艺术的人的不快以致反感。所以说,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写实主义电影蓬勃发展,但是如果只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而没有随之而来的理论上的支持的话,它肯定是不会持久的,更不要说取得于技术主义长期相抗衡的地位了。

  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向蒙太奇理论提出彻底挑战的是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巴赞一生从事电影评论工作,四册论文集《电影是什么》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思想--电影和真实相联系,后人把它总结概括为长镜头理论,这是一种与传统的蒙太奇相对立的美学观点。

  巴赞认为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备的反映现实的优势。因此,电影应成为最现实主义的影像表现,为人们展示平时容易被忽视的真实景象。

  他说:"摄影的美学特性在于他能解释真实。在外部世界的背景中分辨出湿漉漉的人行道上的倒影或是一个孩子的手势。摄影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清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用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

  巴赞的真实美学包括三方面内容:

  1、摄影影像的本体论。

  他认为,电影摄影的本性是影像复原。摄影机有使电影影像与被摄现实同一的功能,这样才使得电影有了真实地表现现实的可能性。他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按照他的理解,电影独特的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2、电影起源的心理学。

  他认为,电影发明的心理依据,就是再现完整现实的神话。再现一个"完整无缺的","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也就是真实的银幕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欣赏电影的心理要求。

  3、电影语言的演进观。

  巴赞认为,电影语言的演进趋势是向现实主义发展,即朝着真实的方向发展。他认为与电影联系的真实有三种:
表现对象的真实--
  强调如实展现事物原貌的真实性、多义性和透明性以及题材直接的现实性。现实的存在永远是多义的、含糊地和不确定的。因此,他反对对事件作单一地解释,主张"画面的存在先于含义",应"把现实中模糊意义重新表现在影片中"。他不仅要求物象的真实性,而且始终主张内容的现实性。这导致了对传统蒙太奇的非议。巴赞认为,含义的单一性是思维的特征而不是自然的特征。蒙太奇把事实隐化了,用另一种合成的现实来代替它,这就使人对影片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孔雀开屏--炫耀,杀牛--屠杀,这种隐喻来自作者的主观意念,而绝非事实本身就是这样。因此,他认为这是一种文学的、非电影化的手法。

  空间、时间的真实--

  这一问题是巴赞美学的核心。他认为,电影应该包括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现实纵深。电影的整体性要求保持戏剧空间的统一和时间的真实延续,这样才能保证事实的真实可信。如果把空间分解了或把时间压缩了,这本身已经破坏了真实的进程,同时也就破坏了事实是本身的意义。他认为,电影空间的特征是有限的反映客观存在。"银屏不是画面的边框,而是展露现实局部的遮光框","画面造成空间的内向型,相反,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这一认识又导致了对传统蒙太奇的怀疑。巴赞在《被禁用的蒙太奇》一文中指出:"若一个时间的主要情节要求两个以上或多个元素同时出现,蒙太奇应该被禁用。""在上述情况下,蒙太奇恰恰是反电影的文学手段。与此相反,电影的特征,暂就其纯粹状态而言,在于从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

  叙事结构的真实--

  巴赞认为,从整体上,电影的叙事结构不应像以前那样,以强调戏剧性结构为主,而是应更接近自然。这是一种"本体论上的平等,从根本上打破戏剧范畴"的结构,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生命般的真实与自然的结构,是事件的完整性受到尊重的结构。从局部上,是用动作的真实、细节的完整代替传统省略法的结构。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蒙太奇的叙述方法只是表现漂亮的"门把",而他主张的叙事结构却是表现整个"大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巴赞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区别:前者强调事实,后者强调思维;前者重叙述,后者重表现。

  巴赞为了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找到了一种最适当的表现方法,即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他多次赞扬了弗拉哈迪在《北方的纳努克》、奥逊·威尔斯在《公民凯恩》、罗西里尼在《游击队》中以及新现实主义导演在他们的影片中使用的手法。

  他认为,这样的长镜头至少有三点好处:

  这种风格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它是一种潜在的表意形式,注重通过事实的常态和完整动作揭示动机,保持透明和多义的真实;

  长镜头保证事件的时间进程受到尊重,景深镜头能让观众看到现实空间的全貌和事物间的实际联系,它们的运用可以展示空间和时间的真实;

  连续性拍摄体现了现代电影叙述原则,摒弃了戏剧的严格符合因果逻辑的省略手法,再现了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因而倍感真实。

  继巴赞之后,对写实主义电影美学作了更完整表述的是德国人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克拉考尔的基本电影观念是明显继承自巴赞的照相本体论,但他走得更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变得更狭隘,实际上对写实主义电影的发展在理论上作了某些有害的束缚。

  巴赞的理论对现代电影创作有很大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电影与真实关系的认识。他的观点对于纪实性节目的创作有很多是很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巴赞对蒙太奇的否定是偏颇的,他在强调电影纪实属性的同时却忽略了它的情感力量。这一严重的缺陷,后来受到西方电影理论界的批评,在实践上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事实上,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完全按照他的理论来拍摄。电影自从格里菲斯以后就不再是现实的自然反映,而是艺术家创造的产品,其中有艺术家的自由创作和自我表现。至于表现手法,电影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只要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后来指出的:被安德烈·巴赞学派搞得截然对立的蒙太奇与非蒙太奇技巧,其实只是蒙太奇效果的两种不同形态。

四、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特征比较
  纪实性的长镜头与分解性的蒙太奇在叙事观念上有着不同的特性:

  首先,蒙太奇的叙事中,创作者常常以事件参与者的姿态出现,表现出对事件和人物的明显的主观反应。主张通过直接的造型手段、剪辑手段来影响观众,使他们接受创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对事件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变化往往用人工化的艺术手段以求得一种戏剧性效果。而在长镜头的叙事中,创作者往往以观察者的旁观姿态出现,保持冷静客观,力求把创作者的主观倾向,包括自己的美学追求,对造型的那种欲望隐蔽在客观记录的事实影象后面,用一种策略的非直接的表现形式,尽量不让观众感觉到人工强化的痕迹,反而有意去淡化,使之更接近于生活原生状态,而避免蒙太奇叙事中所惯用的对素材的浓缩和整合。

  第二,在造型处理上,长镜头多用在接近于人的视角,采用自然光效,并注重同期声音的采集,力求通过保持时空的统一和延续,来保证再现真实的生活环境和人物形态。对那些能使观众觉察的以某种艺术效果强加某种意念的造型处理,都会谨慎避免。蒙太奇的叙事中则经常采用变速、虚焦点、人工光效等技巧摄影方法,并通过剪辑技巧等各种艺术化处理的环节,来达到一种艺术化虚构的效果。

  第三,长镜头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种偏重摄影的叙事,因为长镜头通常是用变化拍摄角度和调整景别的距离,用一个镜头来完成蒙太奇叙事中一组镜头所负担的任务,因此许多思想观念的表达就是一个段落,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整体,其间不仅有情节的发展,节奏的变化,还有一种内在的意义。而蒙太奇的叙事是一种侧重剪辑的叙事,因为它是分切镜头拍摄的,每个镜头都是单个的不连续的没有生命的。它的单个镜头不是一个整体,只有通过剪辑,对它们按分镜头剧本的构思进行排列组合,并给人以一种时间连续和真实的艺术幻觉,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因此,蒙太奇叙事的完成关键在剪接。

  第四,长镜头的叙事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开放型的叙事。由于它记录的是一种接近现实生活的原生态,采用的是平实简洁的摄影,对观众有种生活的亲近和参与感,因此观众有可能依据屏幕提供的形象作出自己的评价和结论。因为在它的编辑手法上并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性,而是一种再现式的真实提供给观众多义性的选择空间。而蒙太奇的叙是一种强制性的封闭的叙事。创作者会调动一切造型手段和剪辑手法来营造一个明确的观念,并努力使观众接受这个观念,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单向性的思维状态,难以有观众自己的选择和结论。片段零碎的镜头被一种倾向主观化很强的叙事线串联在一起,不仅使得每个单镜头的意义单一化,而且由它们所组成的段落和由段落组成的整体都呈现出意义的单一化。

五、与观众相联系--电视的观念
  以上主要谈及电影语言的发展和电影观念的更新,由于电影电视在视听表意结构上的相似性,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了解和学习电影语言的发展和电影观念的更新,可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规律,树立电视观念也会有相当的的启示作用。

  当然,电视本身还很年轻,很难说它已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理论。甚至,电视的实践本身也带有某种摸索的性质。但是,电视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已有许多年,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传播形式。它的特点已无庸质疑地显露出来并在逐渐成形。

  首先,电视远比电影要复杂的多,它有别于传统的艺术,而是一种多功能的传播媒介。它包括文艺娱乐、新闻、以及各类知识性、服务性节目。不同类型的节目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和表现手法来创作。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艺术像电视这样有如此多的观众,也没有哪一种艺术像电视这样要首先考虑到观众。

  其次,电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已成为人们日常接受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电视就在人们的家庭中,看电视已成为一种无意识活动,不象看电影,看戏剧那样,需要有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欲望。由于电视"家庭化"的特点,人们在欣赏电视时,希望有一种亲近感,希望看到和自己生活离得更近些的题材,希望节目更适合自己的要求,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到节目中间去。这些特点一定程度地影响电视屏幕的表现结构,如节奏更慢了,视距更近了,叙述更直接了。与此相应的,在镜头组接上也更多地强调不似剪接的剪接,而较少使用强烈效果的表现性蒙太奇。总之,是更自然、更真实、更现实主义了。美国一位电视工作者在谈到电视时说:"竞争的对手不是其他电视台的节目,而是使观众分心的家庭环境。"因此,对电视来说,吸引住观众已成为节目制作的总原则。

  另外,同观众直接交流是现代媒介的特点。观众因素在电视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过去无论是哪种艺术,都很少把观众作为直接因素来加以考虑。而电视则更多、更直接地在创作中引入观众的因素,经常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来,或使节目有更多可供观众想象和思考的余地。正如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他名著《人的延伸--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说的:"那些包含了须由观众来完成某些过程的电视节目是最有成效的。"因此,在电视节目中过分的技巧越来越让位于更自然、更真实、更具亲切感的形式,从某种意义说,艺术性也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娱乐性和教育性了。



5D非线性编辑版主

职务:版主
等级:7
金币:29.0
发贴:6498
注册:2002/3/24 5:05:35
#22002/7/1 19:06:43
太专业了,估计以后去电视台的话能用的着!



寻梦少年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1.0
发贴:305
注册:2000/10/16 18:29:15
#32002/7/2 16:13:31
好象是哪位学长的毕业论文,不过很通俗,不算太专业吧。



firekite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0
发贴:635
注册:2002/2/19 8:59:47
#42002/7/2 16:23:52
呵呵,你是哪个学校的啊,?这是北广的教材上的,



5D平平

职务:管理员
等级:7
金币:20.0
发贴:5264
注册:2004/7/29 13:09:23
#52002/7/2 16:52:39
他是我S党
上大影视专业的



firekite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0
发贴:635
注册:2002/2/19 8:59:47
#62002/7/2 17:42:33
哦,呵呵,I SEE,上学就是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