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想听听Web 3D的发展前景

靠近你温暖的心跳

职务:版主
等级:4
金币:13.0
发贴:1458
注册:2001/11/5 23:47:56
#12003/5/14 16:07:32
就像FLASH一样,刚出来默默无闻,现在是大红大紫。

Web 3D的前景如何呢?应用于哪些领域?它的优势是否能被别的什么取代?



VRFans

职务:版主
等级:4
金币:10.0
发贴:1353
注册:2001/6/5 21:34:18
#22003/5/14 18:32:06
Web3D技术和VR技术是分不开的:)
第七届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议(虚拟现实是热点)

承办单位: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七届国际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议总结

  一、会议概况

  CAD/Graphics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Graphics是我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举办的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创办于1989年,每两年举办一届,由中国计算机协会主办。会议的主要目的是针对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基础研究及实际应用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研究者们提供一个表述、讨论的国际论坛,工作语言为英语。本次会议为第七届,前六届会议地点分别是:北京、杭州、北京、武汉、深圳、上海。以CAD/Graphics会议对于推动我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届CAD/Graphics国际学术会议由浙江大学承办,云南大学、微软中国研究院协办,于8月22-24日在春城昆明召开。作为庆祝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15周年纪念的特别活动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本次会议提供了资助。
本次会议的闪光点之一是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众多。注册与会人员共有15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其中海外专家、学者近40人,包括美国ACM SIGGRAPH主席、著名可视化专家Judith R.Brom教授,ACM Coons奖(计算机图形领域最高奖)获得者、著名国际学术期刊Computers &Graphics主编、德国Fraunhofer 图形数据处理研究所所长Jose Mishearwao教授,著名国际学术期刊IEEE Computer Graphics & Applications前主编、美国加州大学John Stalldhammer教授,著名计算机图形学学者、日本东京大学ToIImki Nishita教授,俄罗斯物理与技术计算研究院主任Stamlav V .Klimko教授,美国Solidio公司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叶修梓博士等。本届会议堪称我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次盛会。附表1是本次会议与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

  二、会议论文集及大会报告

  本次会议的文章来源于11个国家或地区。根据120余位评审人员的意见,经大会程序委员会认真评选,共有162篇学术论文被录入会议论文集,其中正规会议论文121篇,短文41篇。这些论文几乎涵盖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研究领域的所有主流研究方向。具体地,分为以下八个专题:

  (l)计算几何(Computational Geometry),15篇
  (2)造型〈Shape Modeling〉,7篇
  (3)图形与绘制算法(Graphics and Rendering Algorithms),16篇
  (4)可视化与动画(Visualization and Animation),17篇
  (5)人机界面与多媒体(Human Computer Interface and MultimediaL13篇
  (6)虚拟现实及应用(Virtual Reality and Applications),18篇
  (7)电子CAD与系统设计〈Electric CAD and System Design〉,10篇
  (8)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及CAD/CAM技术(CSCW and CAD/CAM Techniques),25篇

  会议论文集由北京万国学术出版公司出版。

  大会程序委员会从所有录用的论文中精选了64篇论文(约占论文总数的40%)在大会上宣读。从论文报告情况看,报告人事先准备充分,听者认真,提问活跃,真正达到了学术交流的目的。

  下面主要从虚拟现实及其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几个侧面对本次会议的特邀报告及会议论文所反映出的与图形领域中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及其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1、虚拟现实及其应用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己在许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次会议的论文主要涉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算法、大规模场景的漫游技术、基于Internet 的协同式交互、传统文化继承、以及完全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及其应用。

  与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算法相关的内容涉及摄像机标定、实时碰撞检测和三维声音绘制。

  摄像机标定是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用于将虚拟物体准确地叠加到实际场景中。北京理工大学Chen Jing等描述了一个实时摄像机跟踪算法。该算法基于Koller的头部运动模型,采用扩展的kalman过滤器技术跟踪地标,估算相机位置参数。算法采用了四元数表示旋转矩阵。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系统延迟和提高相机标定精度。

  碰撞检测是计算机动画、机器人、计算几何等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虚拟环境中实时交互的要求对碰撞检测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大学的万华根等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任意形状多面体的并行碰撞检测算法,该算法采用层次自适应空间剖分机制构建物体的混合包围表示以加速碰撞检测过程,同时通过并行地访问已建立好的层次包围结构进一步加速碰撞检测过程。该算法属于MIMD 同步并行算法,并采用多线程技术实现,因此既能多处理器机器上运行,也能在单处理器机器上运行。
声觉作为虚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张琼与浙江大学石教英提出了一个分布式虚拟环境中三维声音绘制方法。他们采用正弦变换分离声音分析和声音综合过程,将HRTF滤波集成到渐进式再综合过程中,并在传送/综合之前利用MPEGl/2心理声学模型1指导匹配对的选择。

  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高速发展,为虚拟现实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网络的大规模虚拟场景漫游成为研究的新热点。

  VRML的出现使得在互联网上发布三维图形信息成为可能。然而,传统的VRML浏览器对化身〈avatar〉的运动和视点的操纵并不方便,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虚拟世界的交互导航。香港中文大学K.S.Choi等提出了一些控制机制,并对其加以综合运用以提高大规模虚拟场景的交互导航能力。他们开发了基于网络的、带有增强的运动及视点控制功能的VR界面,采用了视点对齐映射(view-aligned 111ap)、导向游览和声音向导等控制机制,以方便对虚拟校园漫游的交互导航。

  北京大学Chen Bin等提出了一个宽带网上对大规模地形数据集进行实时飞行漫游的方法。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他们采用基于视域局部特征和人的视觉特性的多分辨率视域模板以有效降低实时飞行漫游对带宽和终端图形能力的要求。该文主要对面向网络的大规模地形数据集管理、视点相关的多分辨率视域模板、地域数据传输协议和服务控制质量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香港中文大学孙汉秋等提出了一个客户端/服务器框架结构,基于VRML和Java语言,开发互联网上多用户虚拟游戏。该虚拟乒乓游戏系统支持用户交互的协调、动态游戏行为仿真、实时场景显示、Internet上多用户游戏能力。为加强系统性能,还提供了多种反馈方式。为验证不同的反馈方式对用户所提供帮助的有效程度,他们设计了一些实验。有趣的是,从实验结果看,听觉反馈对用户的帮助更大,而非事先想象的视觉反馈。

  电子制造(E-manufacturing)主要涉及在Internet上协同式虚拟空间中处理诸如设计、制造、装配、拆卸、回收利用等问题。其中电子装配(E-assembly)是电子制造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使工程人员在设计阶段即可考虑协同地进行产品装配/拆卸的问题,而不必等到产品开发的后续阶段。美国Wisconsin-Madison 大学 Mo Janzhong等介绍了一个基于Internet和三维CAD模型的协同式虚拟装配/拆卸系统Motive3D。特别是,论文讨论了在Internet上如何利用装配/拆卸指令〈或知识〉自动地/协同地生成装配/拆卸顺序和有效路径

  -为装配/拆卸顺序和路径提供交互可视化能力
  -评估基于不同顺序和路径的装配/拆卸成本

  利用计算机技术保存、复原、甚至再现传统文化是一项复杂然而却意义深远的任务。在文化继承方面,虚拟现实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圣保罗(St.Paulo)教堂是澳门一座著名的大教堂,1835年的一场大火,使其变成一片废墟,让后人唏嘘。澳门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吴恩华等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重建的研究工作。该文描述了虚拟圣保罗教堂的设计与实现,主要从信息搜集、教堂内外造型、教堂周边环境等角度对诸如造型、图像综合、纹理、用户漫游过程中的碰撞规避等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敦煌石窟是中国及世界的历史文化宝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相当重要的宗教和艺术价值。为实现对敦煌壁画的保存和复原,浙江大学Yi Lin等针对影响原始壁画颜色的不同因素,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分别对壁画己褪色的部分和己变色的部分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实现对壁画原始色彩的复原。中科院计算所Zhang Jun等亦将目光瞄准敦煌,尝试提出一个软件解决方案以在普通低端硬件平台对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该文主要描述了一个以敦煌为场景的实时交互式漫游系统。为解决大纹理的传输及显示等性能瓶颈问题,他们实现了对操作系统的原始内存管理方式的接管,动态获取数据请求,从而将大纹理的处理问题简化为高速缓存问题,并建立了一个层次结构以管理高速纹理缓存。

  以CAVE等为代表的沉浸式虚拟环境,一直是高端虚拟现实系统的研究重点。它不仅能给用户提供高度保真的视觉显示,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高度自然、直观、高效的交互空间。本次会议共有三篇论文涉及CAVE虚拟环境在交互式体数据可视化、分子造型和虚拟装配等领域的应用。

  美国Indiana大学的Michael Boyles等描述了一个在CAVE虚拟环境中的沉浸式系统3DIVE,用于交互式体数据可视化与探查。3DIVE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以支持更为高级的数据探查操作,如对象层次数据操纵、仿真与分析等。特别地,采用了体元和纹理区域以用于体对象的绘制、操纵和碰撞检测:同时集成了基于区域的绘制管道和三维图像过滤器以提供基于图像的机制,用于交互式转移函数设计(transfer function desig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蔡亦渔等介绍了该校与浙江大学在虚拟分子造型方面的初步工作。为描述分子间的交互现象,采用了基于物理模型的分子结构造型方法,计算引擎包含了生物物理、儿何以及有限元方法以驱动分子造型过程。数字仿真用于分析分子结构的变形和交互过程。CAVE平台用于对分子内部结构进行直观的可视化。

  虚拟装配规划越来越受到重视。浙江大学的万华根等介绍了一个基于CAVE的虚拟装配系统IVAS-借助于IVAS,工程人员可在完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自然、直观地与虚拟零件交互,进行装配规划与装配评估。文章描述了诸如IVAS与CAD系统的接口、虚拟装配规划、碰撞检测、图形绘制引擎等系统技术实现的细节,以及利用IVAS进行虚拟装配规划所获得的一些经验、教训。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一个全新的人机界面,用户可以通过各种自然的方式如听觉、视觉、语言、手势、触觉等融入其中。Jose Luis Encarnacao教授的报告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崭新的技术:混合现实技术。亦即借助于计算机图形、人机交互、传感、网络等技术将视觉表达的虚拟物体与真实物理世界中物体实时地组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一个组合了物理信息和数字信息的三维空间,从而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更为具体地说,真实场景将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予以增强,用户通过戴上视透式眼镜或视透HMD,即可体验虚拟物体带给他的高度真实的感觉。借助于传感设备,用户甚至可以直接与虚拟物体打交道。Encarnacao教授的报告着重介绍了混合现实的技术要点,同时预言其对工业、军事、医学、文体、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中以个人体验为主的应用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报告深入浅出,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走向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2、计算机动画技术

  计算机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想象力和艺术才能的新天地。目前,计算机动画已经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技、商业广告、游戏、计算机辅助教育等领域。德国弗朗霍夫媒体通信研究所主任Martin Reise教授从动画实例到涉及的关键技术,对计算机动画作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综述。他的报告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前几年的《保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开始,一直到近期的《恐龙》(Dinosaur)和《终极幻想》(Final Fantasy),对电影特技中虚拟角色的造型、基于物理的动画、真实感绘制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计算机动画与计算机游戏的密切相关性。在美国,计算机游戏产业的产值己不亚于电影产业。与电影不同,交互性是计算机游戏的基本特征。Reiser教授讨论了计算机游戏中五个最为重要的技术问题:层次细节技术、基于物理的造型/动画技术、实时运动、群体运动、以及自主式和智能行为仿真。此外,报告还对计算机图形和动画技术在电影、游戏等娱乐工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乐观的预测。计算机动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动画关键技术的研究。

  人体动画和表情动画一直是计算机动画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清华大学的黄莹和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沈向洋等提出了一个通过声音实时驱动脸部合成的方法。该方法无需音素表示,直接从输入的声音中获取声学特征。通过结合隐马尔可夫链和序列搜索方法,可根据输入的声音实时合成精确和真实的脸部,而且不会有明显时间延迟。该方法可应用于可视电话和实时网络传输。浙江大学的梅丽等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跟踪的脸部表情动画方法。该方法首先从两张正交的图像中重建出个性化的三维模型,而人脸的姿态和表情则根据视频信息自动合成。脸部模型由18块肌肉来控制,对于每一帧的视频表情,通过优化变形使得标准的脸部模型与之相吻合。

  在复杂曲面设计中,交互轴变形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基于benet标架或者旋转最小标架的轴变形方法不能通过操纵轴曲线来实现物体的扭曲。香港中文大学的许健泉提出了一种扩展的轴变形方法,该方法采用曲线对来控制局部坐标标架的方向,从而可方便地实现物体的弯曲和扭曲。

  日本广岛大学的童若峰等提出了一个通过对元球实施自由变形来模拟滴水效果的方法。通过在元球外面套一层FFD,元球的形状可通过FFD的控制顶点来控制。为了避免计算耗时的逆向映射,他们采用正向映射来计算元球变形后的形状。西班牙的Iglesias提出了一种在参数曲面上生成水滴运动轨迹的方法。他们把该问题转化为一个微分方程的初值解问题,该方法可适合于任何可微参数曲面。

  与真实感图形相比,铅笔画由于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而在某些表现方面显得简练。日本东京大学的Haga等提出了一种采用笔画连贯性来模拟铅笔画动画的方法。该方法以三维模型为输入,输出的模型在移动或旋转,他们保存了帧之间的连贯性以便生成连续的动画序列。

  3、非真实感图形生成技术

  美国纽约大学的Hertzman博士是大会特邀报告者。Hertzman博士近年来致力于非真实感图形技术的研究,己在SIGGRAPH上发表了4篇论文。在本次大会Hertzman博士作了关于非真实感图形技术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依据Relaxation绘画以及图像类比技术。

  Relaxation技术可以把图像和视频序列转换成绘画效果的图像。在该技术中,首先指定一个能量函数,然后通过时能叫一幅画面,该方法的优点是在理想情况下只需指定目标函数,而不用去直接指定计算机如何计算。由于能量函数的优化十分困难,所以实际中采用Relaxation算法与各种搜索准则来实现。该算法需要用户通过变化能量函数中能量项的相关权值来指定绘画风格。基本能量函数能较经济地生成具有少量笔划的画面。这种经济的风格在处理棚序列画面能够比较好地保持画面中笔刷的连续性而不丢失2D画面的基本质量。该系统也允许用户进行较为精细的交互控制来获得所希望的效果,比如指定风格的变化,以及添加特别的笔划到画面上等等,还可以采用过程纹理技术来增强视觉效果。

  图像类比技术则是通过给定的图例来对图像进行处理而获得具有绘画效果的输出图像。该技术含有两个阶段:第一是设计阶段,即用两幅图像,其中一幅是另一幅经过某种"滤波"后的图像,作为"训练数据飞第二阶段是应用阶段,即应用所学习的滤波器对新的目标图像进行滤波,使得滤波后的目标图像在风格上看起来与第一阶段中滤波输出的图像类似。图像类比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多分辨率的自回归来实现的。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源图对作为输入,该方法可以支持许多"图像滤波器"效果,包括传统的图像滤波器如模糊和压纹(压花)改进的纹理合成器,它们可以生成比现有的纹理合成方法更好的纹理质量:超级分辨率,它可以从较低分辨率的源图中推导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纹理转换,利用任意的源纹理图像来把图像"纹理化":艺术效果滤波器,可以基于扫描的现实世界样本(比如照片)来合成多种绘画风格:通过数字的纹理,用一个简单的绘画界面来生成由各种纹理组成的真实感景象画面。

  来自日本的Yamanashi大学的学者在会议上介绍利用卷积从2D图像自动生成铅笔画效果的方法。从观察铅笔绘画与用卷积生成的流体纹理之间的相似性出发,该方法利用矢量场来定义笔划方向,然后用与原始图像灰度有关的自噪声作为线性卷积运算的输入来成功地生成铅笔画效果。通过利用纹理分析技术,作者还成功地自动控制笔划的方向来表现物体的纹理。

  来自浙江大学的周伟华等在会议上报告了一种新的基于图像的自动的钢笔画绘制方法。该方法从图像中抽取出矢量化的特征线,然后利用这些矢量特征线来驱动钢笔模型产生钢笔画。算法首先利用Logic/Liner 边缘检测算子从图像中检测出图像特征。这些图像特征由大量的短矢量构成。算法进而根据这些短矢量来生成反映图像特征的较长的矢量,称之为代表矢量。这些代表矢量提供了钢笔的走向和路径。由于这些代表矢量是基于边缘检测算法的,所以它们不能反应源图像的灰度分布。因此,作者引入散乱数据的插值方法,在代表矢量的基础上根据源图像的灰度来生成分布合理的矢量场。最终利用该矢量场驱动钢笔模型绘制出钢笔画。

  4.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

  特征造型技术在当前的产品造型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征造型系统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其功能愈来愈强,但其中仍有不少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CAD期刊编委、荷兰Delft技术大学11F.Bmnsvoort教授的报告围绕特征造型技术,结合Delft技术大学的在研项目逐步展开。该报告主要讨论了当前特征造型系统中的四个关键问题。模型,尤其是概念设计阶段和装配阶段的产品特征模型:其三,在协同式特征造型系统中,多用户如何借助完整的特征造型功能协同地进行产品开发;最后,如何在当前特征造型系统中,加入自由曲面特征。

  浙江大学陈正鸣等讨论了特征转换问题,提出了一个从设计特征模型到加工特征模型的逐步转换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局部特征识别技术,在用户利用基于特征的设计方法建立零件设计特征模型的同时,自动地/逐步地建立起零件的加工特征模型。文中详细描述了动态关联表的结构信息及其创建过程,该表用于记录设计过程中拓朴元素的变化过程以及设计特征模型与加工特征模型之间的关系;接着进一步阐述了如何模拟动态关联表中的信息确定局部识别区域的方法;最后提出了通过局部特征识别技术逐步更新另一方面模型的具体算法。

  传统的几何造型系统已经在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然而,随着新学科的发展,几何造型技术己逐渐渗透到新的领域,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复合材料造型等领域。

  美国SolidWorks公司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叶修梓博士的特邀报告从传统的几何造型系统谈起,逐步演进到为适应新领域的应用需求,几何造型系统所必须作出的、相应的技术更新,重点对强壮的数据交换标准、2D与3D的集成、概念设计工具、高性能CAD系统、PDM、虚拟制造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报告融合了叶博士长期的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应用背景。

  组合纤维是一种新型材料,它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的优点。细丝缠绕是生产高质量组合纤维的一种广为使用的技术,细丝缠绕模式在计算机辅助细丝缠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对于非轴对称细丝缠绕模式的设计,至今仍没有可靠的方法。而且,对于非轴对称细丝缠绕,巨大的数据存贮量成为另一大障碍。浙江大学李海晨等针对肘状物基于测地线、半测地线等技术给出了一种非轴对称细丝缠绕模式(NFW的,并提出了一种称为结点存储法(Node Storage Method〉的新数据处理方法以显著减少数据存贮量。基于提出的NFWP和结点存储法,他们为肘状物上的纤维路径设计开发了高效的算法。

  近年来,细分曲面(Subdivision Surfaces)在几何造型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要原困在于细分方法可从任意形状网格出发构造光滑曲面而无需考虑几何连通性问题。然而,要让细分曲面在CAD/C脱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尚需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日本东京大学Joe Kurgano等讨论了为磨削细分曲面生成NC工具路径的问题。自由曲面通常用球头铣刀加工。大多数NC系统都需要球头铣刀的中心为参照,因此需要求取被加工曲面的等距曲面。该文提出了一种生成细分曲面等距面,进而生成NC工具路径的方法。细分曲面的等距面由边界点、边界点处的法向量以及球头铣刀的半径计算得到。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初始网格计算边界点及边界点处的法向量:然后通过边界点、边界点处的法向及球头铣刀的半径计算等距的新的边界点,并根据新的边界点计算多边形,最后依据每一层的细分曲面生成刀具的路径。该方法基于Catmull〈lark细分机制设计,也可扩充到其它细分机制。

  机械零件的自动装配规划一直是CAD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华中科技大学管强等为避免复杂产品装配顺序规划中的组合爆炸,基于基因群进化方法对装配顺序进行评估、优化。遗传算法是一类基于概率的模仿自然界自然选择和物种进化机制的优化搜索算法,适用于处理复杂系统的优化问题。他们构造了一个面向对象的复合染色体编码以表达装配过程的冗余信息,并按照装配代价最小化准则给出了一个新的遗传环境适配函数(Fitness Function),用于选择下一代个体。

  模具的制造加工是CAD/CM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大多数模具制造企业,模具初始的估算工作是由资深工程师单凭经验的方法完成的,因为迄今为止既无现成的标准又缺乏清晰的估算方法。这不可避免地造成时间和资金的浪费。为解决模具初始估算的问题,韩国DongeU工学院Park sanrbong等开发了一个专家系统用于对注塑模的原材料成本、加工成本等进行估算。其中原材料成本估算中考虑了材料体积、单位重量成本、切削用量等参数,而加工成本估算中考虑了切削速度、切削深度/宽度、每一叶片的切削距离、叶片数目以及工具材料等。该系统利用Viml BASIC语言和SQL数据库在Windowwindows NT环境下开发,且已与Ini-MOULDW3.01版集成,用于注塑模的初始估算。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是新手使用该系统也能得到很好的估算结果。

  韩国Kookmin 大学Sang Hun Lee等开发了一个基于特征的非流形几何造型系统以为注塑模产品的设计与分析提供了一个集成的环境。在该系统中,用于CAD与CAE的所有三维模型均采用非流形边界表示且合并为单一的几何模型,从中可抽取出设计与分析所需的几何模型的恰当的形式。利用该系统进行设计与分析过程概述如下:首先,利用特征造型外卡壳建立包含几何与特征数据的零件模型:然后,利用特征映射外壳抽取出分析所需的抽象模型;最后,基于该抽象模型自动地生成可用于注塑模仿真的两或三个结点网络。由于引入了基于非流形表示的布尔运算,特征设计系统中的特征删除与特征相交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解决。

  5、其它

  在其它研究领域,如可视化、多媒体、电子CAD、图形学基础算法等方面,同样有不少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见诸报告和论文。如俄罗斯物理与技术计算研究院与德国国家信息技术研究中心(GMD)合作从事的虚拟环境下复杂物理现象和数学对象的可视化研究工作、浙江大学金小刚等提出的基于平面NURBS曲线骨架的卷积曲面造型方法、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江建慧等在描述容错系统的RFM 数字电路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等。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三、与会专家如是说

  本次会议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从会议录用论文的质量、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到后勤服务,与会者均给予了相当的肯定。会后,数位国际知名学者及不少与会人员专门给组委会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对组委会的辛勤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有的甚至表达了要参与下届会议的愿望。这在以往的CAD/Graphics国际会议中并不多见。

  四、下届会议展望

  第八届CAD/Graphics国际会议(CAD/GraphicsF2003)将由澳门科技学院承办,会议地点是澳门。有感于CAD/Graphics会议以前的顺利举办,尤其是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我们有理由相信,CAD/Graphid2003国际会议将成为国内CAD/CG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国外同行相互交流、切磋的又一良机。诚挚地预祝CAD/Graphics'2003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