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从老电影台词看今天的生活

wbg3721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
发贴:207
注册:2002/2/3 19:44:59
#12002/9/27 12:02:52


生活中我们不能没有电影,尤其在过去,更是离不开电影,一代人看着这些电影长大,许多好电影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有的精彩台词今天还挂在人们的嘴上。电影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
“怕死不当共党!”
——电影《刘胡兰》中刘胡兰这句大义凛然、掷地有声的台词,让敌人听后胆战心惊。刘胡兰就义时才十四五岁,只是一个孩子。刽子手大惑不解:“小小年纪,难道你就不怕死?”她斩钉截铁地答了这七个字便凛然赴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世事沧桑,如今共产党员虽没有生死之虞,信仰却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考验。
“为了新中国,前进!”
——影片《董存瑞》中,那个高举炸药包的小个子,为了给解放大军炸开一条前进的道路,牺牲前吼出的这句台词荡气回肠、震撼人心。
董存瑞在危急关头发出的这声呐喊,代表了无数先烈的心声。记得看电影时,我们都为董存瑞捏了一把汗,要是碉堡下有个支撑的木棍该多好,然而没有。于是那个不算高大的身躯擎起炸药包的高大形象,永远在我们心中巍然屹立。今天面对歹徒行凶,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施暴,也有英雄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向我开炮!”
——这是《英雄儿女》中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王成,在敌人扑向自己阵地时对着步话机喊出来的一句台词。受电影的影响,这句台词在今天共产党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得到了生动的运用,“向我开炮”成为虚心接受批评的一封邀请函。
“我代表中国人民判处你死刑!”
——许多军事影片中,我军胜利后,击毙敌顽固分子时大多有这句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常用语。战争年代可以这么做,和平年代随便毙人那可是不行的。我们是法制社会,对于恶势力和为非作歹之徒,自有法律之剑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你想代表中国人民已经代表不了了,你只能代表你自己。
“这是我的最后一次党费!”
——诸多战争影片中革命者临终前对同志有一句遗言。革命者在临终时都要从口袋里费力地掏出几块铜板,断断续续地说这句台词,以至于一些青年观众会不约而同地说:“马上死不了,党费还没交呢。”过去的影片多雷同、太模式化。但我们还是从中看到了战争年代革命者对党的一颗赤胆忠心。他们分文不留,去无牵挂,把一生都交给了党!现在,已经没有了让你在战火中再交最后一次党费的危险,但仍有不少党员别说交党费,连党的生活都不参加。这恐怕就不太正常了吧。
“平安无事喽!”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那个敲锣老汉,一句句漫不经心的敷衍的幺喝,把日本鬼子骗得安安稳稳地在炮楼里睡大觉。面对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本鬼子成了沧海一粟。由于兵力不足,就修炮楼、建据点、挖壕沟、搞“模范区”,为防止武工队夜袭,就让老百姓帮着打锣夜巡,以求平安无事。中国老百姓将计就计,一边打着锣高喊:“平安无事喽!”一边帮助武工队员越过封锁沟去打击敌人。历史在战火中行进,人类在战火中残存。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战争频繁,天下并不太平,如果谁还高枕无忧、平安无事,等待他的不会有好结果。
“你爹是干什么的?”“杀猪的!”
——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这两句台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潘冬子和恶霸胡汉三的一句对话。生于战乱中的儿童似乎过于成人化了,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而今天的幸福儿童,甭说难以回答“杀猪的”这样机智而又充满深仇大恨的话,有些恐怕连活猪都很少见过。你问他爹是干啥的,没准儿会回答你“当官的”或“大款”,要是有哪个孩子说他爹是“杀猪的”,那他的脑子一定有问题。
另一句是——“我胡汉三又回来啦!”。这与“我南霸天又回来了!”等诸多影片中敌人的“反攻倒算”有异曲同工之处。分了他的田地,要退回去;吃了他的粮食,要“吐”出来。观众看到此处,心里都会担心:“红军一走,老百姓又要遭殃了。”不过胡汉三、南霸天们的好日子不会太长,红军还会打回来的,祸害百姓、与人民为敌终究没有好下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电影《红灯记》中李玉和的一句唱词,夸奖李铁梅精明能干,当时让穷人的孩子都自豪了好一阵子。
父母双亡、在苦水中泡大的李铁梅,提篮小卖拾煤渣,里里外外一把手,家里的事儿全靠她。如今要改成“富人的孩子早当家”喽。不信你看,哪家的“小皇帝”、“小公主”不是把爹娘、爷奶指挥得上窜下跳、甘为牛马的?
“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电影《小兵张嘎》中的胖翻译有一句台词,暴露了他蛮横无理、狗仗人势的本性,结果被嘎子用西瓜砸了个满脸桃花开。在恶势力面前卑躬屈膝,必然在善良者面前耀武扬威。胖翻译在被嘎子用木枪顶住腰杆后,总算还有立功赎罪的表示。而如今那些鲸吞了亿万公款的巨贪和横行乡里的黑帮老大们,只有见着棺材才掉泪了。老百姓总盼望着有那么一天,这些人会落得个比胖翻译更惨的下场。不过抵住他们腰杆的可必须是真家伙。
“老九不能走哇!”
——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台词,在经历了数十年后,又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老九”是侦察英雄杨子荣打入座山雕巢穴后在八大金刚之后的排名。为迷惑座山雕,老九赌气要走,八大金刚执意向座山雕婉留,异口同声地说:“老九不能走哇!”。10年浩劫中,“臭老九”成为知识分子的代名词。70年代末,一个新的时代开始,科学的春天降临中国大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渐成风气,“老九不能走”成为人民的共同心声。两个“老九”,两种不同的喻意,也给我们太多的思考。今天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现象开始成为过去。
“阿米尔,冲!”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一句台词,让害羞的阿米尔鼓起勇气,向自己所爱的人发起了“进攻”。战士的爱情朴实无华,纯洁高尚。战士阿米尔与历尽磨难的未婚妻久别重逢时,既激动又不好意思,当着战友的面欲爱不能。杨排长的一句军事指挥用语,成全了这对恩爱伴侣。时代不同了,如今的大街上红尘滚滚、绿浪涛涛,一对对痴情男女不用谁指挥,都敢当众拥抱和“放电”,谁知道追求的到底是“天长地久”,还是“曾经拥有”?
“先结婚,后恋爱。”
——电影《李双双》中的这句台词,幸亏“新新人类”们不知道,要是知道了,说不定又要笑我们在挖“出土文物”呢。其实中国人敢大胆地说“恋爱”这两个字也才有几十年时间,李双双两口子能说出来,算是比较解放的了。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看,有“先结婚,后恋爱”得到幸福的例子,但也不乏把天下有情人葬入爱情坟墓的悲剧。不然,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生死之恋就不可能成为千古绝唱了。最近,有人把中国从古至今的婚姻模式做了个梳理:①结婚——生子——恋爱;②结婚——恋爱——生子;③恋爱——结婚——生子;④恋爱——生子——结婚。这世界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什么陈规都可以打破了。
“现在讲马尾巴的功能!”
——这句最荒唐、令人好笑而又笑不出来的台词出现在电影《决裂》中。这是“四人帮”横行时出笼的一部影片。他们想害人却不明说,而是让一知识分子为下乡青年讲“马尾巴的功能”。其用意是告诉人们:“你看知识分子多无能、多没用,只会讲马尾巴的功能,把他们打成‘牛鬼蛇神’、让他们住牛棚进行劳动改造并不冤吧。”记住了这句台词,就让人想起一个荒唐的时代。实际上,迂腐是封建科举的产物,与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风马牛不相及。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电影《创业》中的周挺杉说的一句气壮山河、最能展现中国工人阶级伟大力量的台词。铁人周挺杉,不管技术多么落后,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恶劣,带领工人战天斗地,靠着这句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打出了中国第一口油井,甩掉了中国没有石油的帽子。如今这种精神仍是企业生存、发展和成长壮大的法宝。丢掉创业精神,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电影《白求恩》中的白求恩刚到前线时,八路军让他休息一下,他生气地说了这句话,表现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一个加拿大的外科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多扪心自问一下:“在人民给我的岗位上,我是来工作的,还是来享受的?”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电影《七品芝麻官》的主人公这样说。一个封建社会的七品县令总结出的经典座右铭,对今天的官员同样有着警示和教育作用。然而,有些官员把人民赋予他的权力不当回事,贪污腐败,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让他回家“卖红薯”的确太便宜他了。前不久,一个腐败高官向法官苦苦祈求:“只要不让我死,我愿终身当农民。”意思是想回家“种红薯”或“卖红薯”。嘻嘻,真是滑稽得可爱!捞够了玩够了,还想捞个农民当当。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电影《焦裕禄》中,焦裕禄的这句台词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作风。焦裕禄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扎在基层,体察民情,要自己“蒸馍”、自己“吃馍”,不吃别人嚼过的“馍”,这样才有嚼头,才能嚼出原本的味道。他人朴实,说出来的话更朴实,富有哲理。唯其朴实,才感可亲、可敬、可信,其光辉形象,长留人们心中。
“我就是要讨个说法。”
——《秋菊打官司》让中国普通百姓感悟到了该如何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秋菊的这句经典台词至今仍经常挂在人们嘴边。丈夫被村长踢到了要害处,秋菊硬是咽不下这口气,腆着大肚子风里来雨里去,拼死拼活也要“讨个说法”,不给“说法”誓不罢休。后来,“讨个说法”就成了打官司、向法律讨个公道的代名词。如果谁招惹了咱,咱可要向秋菊同志学习啊!
“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不算太老的电影,表现了中国农村教育的贫穷与落后,里面的这句话,听了总让人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柳泉小学的张老师因事要回家,村长只有找文化水平不高的小姑娘魏敏芝把学生管着,张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等我回来,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为了挣得50元钱的代课费,使出浑身解数,非常吃力地、汗流浃背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相信每一位观众看完此片都流出了苦涩的泪水。中国的孩子,虽然都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可享受的温暖却是千差万别。不管怎样。“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爱心接力”等都为上不起学的孩子洒下了一缕缕希望的阳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一个都不能少。而今,“一个都不能少”成了流行语:加工资——一个都不能少;发红包——一个都不能少;总之有好事大家都得沾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