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3/4 15:16:04
这是一个真实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也许连故事也称不上。
辗转漂泊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找到了自己比较满意的理发师——技术好,人也热情,也很健谈。其实,我最怕理发了,一是怕时间长,二是怕危险,三是怕闷(理发期间,摘了眼镜,看不了书,如果碰上一个不健谈的师傅,那股闷劲儿简直就是一种对人的考验和折磨)。去的次数多了,谈话的话题也就渐渐地从论天气、查户籍转移到了一些比较“私人”的方面,时间久了,我对这位师傅的经历也就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5号师傅(为保护隐私起见,特隐去姓名,以他的工作编号代替——其实我也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80年代末只身从内地到深圳“寻梦”,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从学徒,到出师,掌握了一身高超的理发手艺。他告诉我,他当时的梦想就是要开一家自己的美发店,自己做“老板”。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加上人生地不熟,所以他只能选择了当“打工仔”。5号师傅是一个很有恒心也很有毅力的人,在“打工”的日子里,他很搏命,也很节省——节省到5年没有回家,搏命到一天上16个小时的班。终于,他攒够了钱,开了一家“自己”的美发店,做起了“老板”。
5号师傅到此为止的经历,可能是众多“闯深圳”的勤劳勇敢人们的一个缩影,当然也谈不上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要情节随后发生了:由于手艺好,加上勤奋和敬业,他的美发店的生意蒸蒸日上,三年内两次扩大了店面,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深圳一个小有名气的著名美发“品牌店”。此时,他作出了他的第三个选择:与第一次被迫选择当“打工仔”和第二次主动选择当“老板”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当“甩手掌柜”——不再参与美发店的日常打理,把美发店交给了他的徒弟,自己则潜心研究发型设计,并在多家美发学校担任顾问和教师,更加在众多的发型设计大赛中拿到了一大堆奖状奖杯和证书。很不幸的是,由于他的徒弟经营不善,加之行业竞争的加剧,美发店的生意每况愈下,自己也开始炒股,越炒越亏,越亏越炒,最后,美发店也给“炒”没了。
从“打工仔”到“老板”,从“老板”到“甩手掌柜”,终于,5号师傅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轮回,他又成为了“打工仔”,不过这次他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打工仔”,他所在美发店的老板很器重他,让他当了店面经理,还给了他一部分干股。同时,他还每周到美发学校上两次课。现在,他每个月也能挣到上万块钱。
断断续续听他讲完了自己的故事,我曾经问他,那你现在还想不想开一家自己的店呢?他的回答很令我感到吃惊——我已经不再想自己当老板了,也有很多客人想和我合作,一起开一家新店,但是我都拒绝了。我问他:“有一家自己的店,不是你的一个梦想吗?”。“是的,那是我以前的一个梦想,其实,我的梦想就是要过上好的生活。我觉得我现在在这里,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再说了,现在的生意也不好做,就象我这家店,老板投了一百多万,每个月赚的钱,也就一万多,和我的收入差不多。我觉得我现在这样,挺好的。跟你们上班的,有什么区别呢?”
听完了他的话,我不禁哑然,也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也许是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平常所接触到的,所思考的,都是一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诸如管理规范治理战略之类的问题,而最根本的,最源头的问题——“打工”还是创业?却还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
其实,创业这个词开始在中国流行,并且真正成为主流词汇,恐怕要从网络时代新经济时代的盛行开始。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孵化器、创业园、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网络时代的迅速来临也造就了一大批“网络英雄”和“创业精英”,当然,部分为大家营造了网络梦但又迅速归于沉寂的先驱们的叹息也留给了我们很多的教训和思考。
这是一个创业的时代,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业已成为了大家所关注、所推崇的热点。这是一个需要创业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是,在激情的背后需要冷静的思考,在机遇面前需要有理智的选择——打工还是创业?进而言之,如何打工以及如何创业?可能是摆在很多有志之士,特别是年轻人面前的一个艰难的选择和考验。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的是,打工还是创业的平等选择应该建立在两个前提条件的基础上:其一,打工或创业不是衡量个人所得财富的标志,因为打工中有“打工皇帝”,创业中也有“草莽英雄”;其二,打工或创业不是衡量个人成就感的标志,因为在大企业的内部,也有类似于创业的挑战和环境,而对于个体服务业者来说,打工或创业本身的形态区分也不甚明了。举例说明,GE总裁JACK WELCH从严格意义上讲,从来就没有创业的经历,只能算是一个“打工皇帝”,但谁也不能否认他所获得的个人财富、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而贩夫走卒的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也很难会强过一位事业有成的“白领”。
在以上两个约束条件下,当一个人面临着打工与创业的两难选择时,我想,他应该首先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我想实现什么目标?或者说,你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的人的目标可能是希望获得施展才华证明自己的机会;有的人的目标可能是希望过上幸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而有的人的目标则可能是希望从为创建一家体现个人的深层价值观的机构而获得异常快感。拥有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很可贵,但是若想真正走上创业的道路,真正创建一家具有远见的企业,创建一家能够实现深层价值的企业,创建一家高瞻远瞩的企业,仅仅拥有激情和勇气是远远不够,充其量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远远不是充分条件。就象上面5号师傅的故事中所讲到的,如果你的目标,你的个人价值取向仅仅是为了能够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那么你的选择可以是创业(创业后把企业卖个好价钱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是“打工”。并且,打工可能是更优的选择,因为,选择打工你可以不必担心风险,不必担心创业初期的种种约束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也就是说,在获得同等财富的情况下,你可能更加安康,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与此对应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想实现你更深层次的价值,是想通过创建一家机构来实现社会价值或者说“社区价值”,那么,你的选择就应该是创业。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个人价值取向,你的创业才能有希望成功,你所创建的机构才能“基业长青”。
总之,一句话,你是想“报时”还是想“造钟”(借用《基业长青》一书中的一个比喻,但愿不算是抄袭)?如果你仅仅是想“报时”的话,创业和打工可能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你是想“造钟”,并且是想造一架永续报时的钟,那么,创业将是你必然的选择。
问题二,我拥有什么样的资源?这里的资源,既包括社会资源,也包括你的个体资源;既包括内部资源,也包括外部资源——你是否拥有创业的“点子”?你是否拥有必要的资金和知识?你是否拥有合格的能帮助你实现创业的人员和必要的“关系”?你的产品?你的市场?你的客户?等等的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必须考虑的。当然,并不是说只有等到上述的资源都齐备了,你才能开始你的创业——优秀的创业者往往是在旁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中发现机会,甚至是在没有机会的“均态”下创造机会。但是,思考上述的资源条件是必要的,也许有些条件,你在创业的初期可能并不需要考虑,但是这些条件一定会成为创业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制约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你还不具备这些条件,最起码的,你一定要判断清楚,你能否有能力通过其它途径创造出这些条件。或者根本上,你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就象5号师傅那样,虽然目标是“拥有一家自己的店”,但是由于条件的制约,他只能选择从打工开始。你也一样,打工,尤其是打一份“好”工,即使对于创业不是必要的,起码也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和积累。
问题三,我能很好地扮演好我所选择的“角色”吗?选择打工,你可能更需要的是对于所从事工作的专业程度,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和纪律;选择创业,你可能更需要的是创业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承担风险的能力,是创造力,是决断力。如果你象5号师傅那样,自身的最大优势是当一个很好的“专业人士”,那么,打工或者说当一个“自由职业者”可能是你最优的选择;反之亦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可能更具备“打工”的素质,但是他选择了创业,在创业的初期,也就是说在他所创建的机构还很小的时候,他可能亲自去处理每一个重要问题,包括技术、生产、客户、财务等各个方面,他的机构可能运作的相当成功。但是,当他的机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需要他转变“角色”——从自己做,转变为教别人怎么做,也就是从“报时”转变为“造钟”的时候,往往很难适应,不能实现很好的转变。这样的话,他的创业成果就只可能有两个结果:好的结果是维持现状,维持小的发展规模,创业者继续“赚取”他的个人劳动价值(实际上也就是“打工”所得,有时甚至还不如“打工”所得);坏的结果就是,盲目扩张或者甩手不管导致创业成果的彻底“葬送”——就象5号师傅那样。
打工还是创业?或者说还有“第三条道路”——自由职业者,本无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要“认识”你自己,正视你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一旦选择,就要竭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努力适应可能的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