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佛学资料十度纲要

鱼雷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0.0
发贴:144
注册:2001/8/13 11:59:36
#12003/4/24 11:27:40
学前
一. 何谓学?何谓学前?
学即学习,学习佛法之意。学习佛法之前,称学前。佛法有大小乘两种,在学大小乘佛法前称学前,学习大小乘佛法称学。

二. 何谓乘?何谓大小乘?
佛法中将生死比喻为海;脱离生死称解脱,解脱通常比喻为到达海的彼岸。使人脱离生死之海称度人。度人所用的佛法比喻为船,称乘。乘分大小乘两种,小乘靠学习佛法自度,大乘靠学习佛法自度度他。

三. 何谓生死?何谓脱离生死?
不合永恒常在的自性之理,心念常随不明自性的妄想流转,使人产生了生死。明自性之理,即可助人脱离生死,而达真正的解脱。明自性之理,称开悟。开悟通常是小乘佛法修行的结束,大乘佛法修行的开始。

四. 何谓自性?何谓自性之理?
自性即自身本性,又称佛性,万物具有。它具有四种特性:

1.自性之体为真如: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所以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也就是说,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因为佛性可产生出一切,所以佛性不执著于一切,因此,有人又将自性称为空、虚等。

2.自性之用为善良:佛性可产生一切,均不离它不执著于一切的本体,所以通常将自性的功用称为幻化、妙用。由于佛性“幻化”的原因,才使得万物在形象和特征上有所差别。

3.自性之性为忍性:自性的妙用必须在忍性(即顺从外界机缘)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同的忍性(即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产生不同的妙用,不同的妙用体现出顺从不同的外界机缘。因为自性具有忍性(顺从外界机缘),才使得自性之用不伤害其它事物,表现为妙用,即善良。

4.自性之体性用三位一如:自性的体性用是三位一如(三位一体),不分不离的,在体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性产生什么样的用。例如:风吹海面起浪,海面如自性之体,浪如自性之用,海起浪时的状态称忍,为自性之性。如果此时海不忍耐,而是与风作对,则海面就可能不会起浪,因此,海产生浪的行为对风来说是善的。风就叫海生浪的外缘,外缘简称缘,即客观条件。整个宇宙及宇宙之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构成的。

上述四种道理,称自性之理。明上述四种道理为开悟。

五. 如何开悟?
自性是人体内之宝,但被灰尘蒙蔽,即被各种执著心(又称烦恼)所障,去掉执著心即可开悟。去掉执著心的过程称惭愧。发现自己执著心称惭,去掉执著心令其不再出现叫愧。

六. 为何说开悟是大小乘的分界岭?
佛法归宗归于自性,修行者无论大小乘均需悟到此理,小乘修行的目的是悟到此而圆满,大乘修行的目的是悟到此理去修去证而合于此理。所以大乘的修行过程是:惭→愧→开悟→悟入→证→证入→妙觉→成就无上菩提(佛)。悟入即按悟到的自性之理去修;证即验证此理;证入即按证到的理去做,直至修成妙觉菩萨、佛。小乘是大乘的基础。

七. 何谓佛、妙觉菩萨、菩萨?
悟到自性之理后称开悟,又称觉悟,梵语称菩提。身心所行和自性的体性用完全合一者称佛;接近成佛的菩萨称妙觉菩萨;菩萨即梵语菩提萨埵(duǒ音朵)之意,菩提意即觉悟,明自性之理称觉悟,萨埵为勇猛精进之意,所以菩萨的含意之一就是开悟后,勇猛精进继续修行,直至成佛。

八. 开悟后如何继续修行?
开悟后要发菩提心,之后学习佛法,修学菩萨行即可。

九. 何谓菩提心?为何要发菩提心?
菩提意即觉悟,想成佛之心称菩提心,也就是想做到身心所行与自性的体性用完全合一,又称无上正等正觉心,又称初发心、无上菩提心等。具体内容是:我愿修学无量法门(证自性之体),断尽一切烦恼(证自性之性),度尽无数众生(证自性之用),成就无上菩提(自性体性用三位一如)。发菩提心时,不管自己用了什么形式,十方觉者和同修者已为自己作证发了心,所以自己应在菩提心的指引下,牢记誓愿,刻苦修行,使修行心不退转,直至成佛。这就是发菩提心的原因。

一○. 何为菩萨行?
菩萨行又称觉行,觉悟后的修行称觉行,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身心所行与自性之理的完全统一。觉行主要靠自度度他,自度度他的方法简称为度。度,梵语称波罗蜜,主要有十种,依次是: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即般若波罗蜜;般若,bōrě,音波惹)、方便善巧度、愿度、力度、大智慧度(即智波罗蜜)。前六度简称六度,以自度为主,在自度的同时,也起到了度他的作用。后四度则以度他为主,在度他的同时,也圆满了自己。另外还有多闻、柔和、不放逸等度。多闻即常态知识渊博,可归入智慧度中;柔和即为人和气融洽,可归入忍辱度中;不放逸即不放纵自己,可归入持戒度中,因此主要有十度。菩萨所学内容即为十度。


学(一)布施度

一. 布施的含义
布,广布、广泛之意;施,施舍。布施即不执著于一切,不将一切占为己有、广泛施舍之意,又称奉献。

二. 布施的修习方法

(一)布施的分类
1.财物施。
2.非财物施:包括爱语施与利行施两种:
①爱语施:施给人以柔和关怀的语言。
②利行施:用利于他人的行动进行布施,包括三种:
A.助人施:助人为乐。
B.无畏施:帮助众生(众生:未脱离生死苦海者统称为众生)不惜身命,或者用种种方法帮助他人消除对某些事物的恐惧。
C.法 施:弘法度人。
3.舍五欲施:去除五欲的执著。
五欲即对色、声、香、味、触的执著。
色:眼所看到的形象。
声:耳所听到的声音。
香:鼻所闻到的气味。
味:舌所尝到的味道。
触:身体所接触到的感受。

(二)布施的方法
1.不求回报:了悟自性之后,明了一切不可执著,所以不可贪著于回报(果报),为了回报(果报)的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
2.不住于相:了悟自性之后,不要着于相,即不要为了布施而布施,要随缘布施。缘,机缘。也就是说需要你布施的机缘到了,你就布施。
3.对人平等:①自己布施时不要心存傲慢,要有与被施者平等之心。②对布施对象不论冤亲还是贫富,均应平等对待。
4.竭尽全力:尽最大努力满足众生的善求(善求:不伤第三者及求者利益之求,反之为恶求)。不要满足恶求。
5.供养诸佛:菩萨成佛后需要福德来庄严佛国,所以除布施众生外,还要精勤供养诸佛。供养法主要有利益供养、尊敬供养、精勤学法修行供养等三种。
6.善解其意:众生有时有善求之想法而难于启齿,此时应善解其意,布施于他。
7.无为布施:在前六条布施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布施修行直至达到随时随地对任何众生随缘而施称无为布施。
8.慈心三昧:努力达到前七条布施,需要慈悲心,称慈心布施。慈心状态中自然达到一种定力,称慈心三昧(三昧:入定之意)。

三. 慈心三昧
(一)何谓慈悲
给众生以欢乐称慈,把众生从苦海中救拔出来称悲。
(二)慈分三种
1.众生缘慈:凡夫未了自性之慈,如:子对父善、妻对夫善、人对友善等。
2.法缘慈:①了自性者,悟到众生与我平等之慈;②随因缘而度众生之慈。
3.无缘慈:不管众生是否与我有缘,均要度化他。有缘随缘,无缘结缘。
修者为度人需要,三种慈均应修学,但不可执著于众生缘慈中,应将其转为度人的智慧。

 
学(二)持戒度

一. 持戒的含义
佛法对修行者的身、口、意行为的规范称为戒,不超越行为规范称持戒。因不超越行为规范则自现威仪,所以持戒又称威仪。

二. 戒分类
(一)去执著心戒:主要执著心有五欲的放逸及烦恼习气,所以本戒分两种:
1.去五欲、不放逸戒。
2.去烦恼、习气戒:
①烦恼:一切烦身恼心之执著心称烦恼,主要有贪、嗔、痴、慢、疑五种(嗔:chēn,音抻;痴:chī,音吃)。
贪:贪著对自己有利的事物。
嗔:对自己不利的事物生气。
痴:不明自性之理,产生种种不合自性之理的无明妄想。
慢:傲慢。
疑:对自性之理犹豫怀疑。
②习气:烦恼的余气称习气。
对于习气,罗汉部分断,菩萨正在断,佛全断。
罗汉:小乘修行结束得最终正果者,称阿罗汉,简称罗汉。

(二)善行戒:分戒行戒和助善行戒两种。
1.戒行戒:修佛法者,佛法中明文规定的戒律称戒行戒。分三种:
①摄律仪戒:按基本戒律行四威仪。基本戒律是五戒、十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
十戒:前五戒基础上另有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另外还应做到不恶口伤人、不嫉妒等。
妄语:说假话;
两舌:a.说闲话;b.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绮语:挑逗性语言;
邪见:不信自性之理,或未悟言悟、未证言证自性之理。
四威仪:行、住、坐、卧保持威仪。
②摄善法戒:在摄律仪戒的基础上行善,若不行善即为破戒。
③摄众生戒:在摄律仪戒及摄善法戒的基础上度化有缘众生,若错过应度的有缘众生,即为破戒。
2.助善行戒:按布施度去修则自现威德,称助善行戒。

三. 持戒修行方法
(一)虎威三昧:时时警惕自己要持戒,则时时现威仪,具虎死不倒威之威仪,并处于三昧定态中,称虎威三昧。
(二)戒无所戒:又称无为戒。虎威三昧修到一定程度,则显得很自然,戒无所戒,连戒的念头最后也去掉了。

 
学(三)忍辱度

一. 忍辱含义
(一)耐忍:又称伏忍。伏,低头;令执著心低头,称耐忍。
(二)安忍:安住于某种道理(法理)而不动心称安忍。

二. 忍辱分类及其修习方法
(一)耐忍:分有屈有嗔忍和无屈无嗔忍两种。
1.有屈有嗔忍:为凡夫忍,心存委屈愤恨的忍辱,修者应逐渐远离这种忍辱。因为这种忍辱,就医学而言对自己也是有害的。
2.无屈无嗔忍:忍辱时内心豁达平静,不存委屈愤恨之心。修者应努力修学这种忍辱。
修习耐忍,则无需与人争论、辩解,自然得定于这种状态,称无诤三昧。
(二)安忍:主要包括六忍和四忍。
A.六忍
1.信忍:证法空。法即主客观的总称。一切法的实体即自性,又名法性,证悟自性之体称法空。因法空,所以对度人的佛法也不执著,从而去除了法执。为住位菩萨所证之忍。
2.法忍:证法空,一切法皆是幻化来的,是自性的妙用,并假借佛法去度化众生。为行位菩萨所证之忍。
3.修忍:证一切法、事、理融合。事,烦恼;理,所知,多闻,即常态知识。证到自性之理后,可将烦恼、所知转为智慧,去随顺众生,度化众生,称清净圆觉随顺,又称烦恼即菩提。为回向位菩萨所证之忍。
回向:菩萨在修行过程中具有功德,而不执著于功德,将功德回报于他人或继续向上修行称回向。
功德:(1)功指善行,德指善心,所以功德就是善行、善心,即六度、十度之心行;(2)功指功能,德指福德,功德就是行善所获得的果报。
4.正忍:证中道之理,破无明。
中道之理:了悟自性之后,不执著于空、不空,有、无,常、无常等二见,即不走两个极端,称中道之理。
无明:未明自性之理称无明,分未悟自性无明与未证自性无明两种。正忍为地位菩萨所证之忍。
5.无垢忍:为等觉位菩萨所证之忍,继地位菩萨断部分无明后又断部分无明,证无垢之自性清净心。
等觉位菩萨:又称一生补处菩萨,替补佛位菩萨。
6.一切智忍:为妙觉位菩萨所证之忍,为等觉菩萨再断部分无明而来,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
妙觉位菩萨:等觉位菩萨修后接近成佛称妙觉位菩萨。
B.四忍
1.无生法忍:证一切法空。
2.无灭法忍:证一切法空,即法性同,但法相有差别。
法相:法的形象,为法性所幻化之妙用。
3.因缘法忍:证一切法法性同,但法相有差别,法均为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有差别。
因缘:
⑴就人而言,主观称因,帮助主观的客观条件称缘,缘又称外缘。
如:①第一天我想买笔;→为因
②第二天有人卖笔; →为缘
③于是我去买笔; →为果
④①②间我未起执著心之状态称随缘。
⑵就物而言,自身之因称因,外界之因称缘。
如:种子发芽,种子自身为因,水、土等称缘。
4.无住法忍:在因缘法忍的基础上,不执著于法,随缘行事称无住法忍。

 
学(四)精进度

一.精进含义

精进分为学精进和证精进两种。
(一)学精进:精勤学法称学精进。
(二)证精进:按学到的佛法和悟到的自性之理精勤修行称证精进。
另外,谦虚才能受道,所以虚心的本身就是精进。

二. 精进
(一)学精进
1.学精进:精勤学法,要做到难学能学。难学能学自然得定,称海印三昧。
海印三昧:佛的智海中贮存有一切佛法,尤如大海中存有一切事物的印迹,所以要努力学习一切佛法,此三昧叫海印三昧。
2.佛法分了义法、不了义法两种。
⑴了义法:是讲如何成佛之法,又称出世间上上法,是大乘佛法,主要内容为十度。
⑵不了义法:分世间法、普通出世间法两种。
①世间法:指人乘、天乘,不能度人,只能使人得到长寿、富贵、升天等福报,主要内容为五戒、十戒(又称十善)。
②普通出世间法:指小乘,分声闻乘、缘觉乘两种。
A.声闻乘:从声得闻,闻四谛法而解脱生死称声闻。
四谛法:指苦、集、灭、道。
苦:指人生很苦,主要有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即身心之苦)。
集:苦的原因是因为人有烦恼、有对情欲的执著,所以能导致人的生死,不出三界。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执著于欲,色界众生执著于色(事物的形象),无色界众生执著于无色(没有形象的事物),均为执著,所以不能了生死。
灭:要灭掉苦, 应该走向寂灭(指修行圆满)。
道:要圆满,就要修道,通过修道去掉对情欲的执著和各种烦恼。
B.缘觉乘:明十二因缘,而解脱生死称缘觉。
十二因缘如下:无明→行→识→名色(名:概念;色,形象)→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触→受→爱→取(烦恼执著)→有→生→老病死。
(1)无明:由于众生不明自性之理,产生无明;(2)行:因无明产生种种不合自性之理的身、口、意行为;(3)识:因身、口、意行为,使心对行为进行识别,成为了生活经验;(4)名色:因识别,对事物产生了概念、形象;(5)(6)六入、触:因为产生了概念、形象,则心通过感官对事物有所反应,进而接触认识的对象;(7)受:接触后,有所感受;(8)爱:进而产生了喜爱之心;(9)取:便设法想占有(执著)它;(10)(11)(12)有、生、老病死:从而具有了以“我”为中心的执著,并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新的观念,掩盖了不生不灭的自性,由此产生了生老病死。
因此去掉一切执著心即可了悟自性,从而脱离生死而达解脱。
⑶人乘、天乘、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区别是:人乘、天乘不能度人,小乘的圆满不是彻底究竟圆满,而大乘的圆满是彻底究竟圆满。

(二)证精进:
1.难施能施:能利乐有情,故又称利乐精进。
利乐有情:有情,三界众生因存有对情的执著,未脱离生死,所以叫有情。利乐有情就是给众生以利益,令其欢乐之意。
2.难行能行:又称披甲精进,披上“菩萨”称号的铠甲后,各种戒、善行尽力做到。
3.难忍能忍:难于忍辱而忍辱。
4.难定能定:难于禅定而禅定。

 
学(五)禅定度

一. 禅定含义
禅定:分禅和定两部分。禅,梵语禅那的简称,正思惟,克除执著心,令妄想不生的意思。禅的结果使心止于一正念中而不散乱,称定,又称三昧。比如走路时能够使心定于走路正念中,那么就是走路三昧,或称走路定。定可了达自性之体,进而产生智慧。

二. 禅定分类及境界
欲界:
包括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和欲界六层天,其中前五类生命基本无禅定。欲界六层天具有很短暂定,又称电光定。
色界 :
包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其中初禅三层天,无鼻识、舌识;二禅三层天,三禅三层天,四禅九层天,都仅仅有意识的存在。
无色界:
包括四层天,即:
空无边处定天,舍掉了对色(形象)的执著,但心执著于无边空的状态;
识无边处定天,舍掉了对空的执著,但心执著于无边识的状态;
无所有处定天,舍掉了对识的执著,但心执著于无所有的状态;
非想非非想定天,识无边处定为有想,无所有处定为非想,二者均舍掉而不执著。
果位:包括声闻果、缘觉(独觉)果、菩萨果和佛果。
声闻是证悟四谛者,分为:
(1)初果声闻,证悟身空;
(2)二果声闻,证悟心空;
(3)三果声闻,证悟性空;
(4)四果声闻,证悟法空,又称阿罗汉。
缘觉是证悟十二因缘者;
独觉是无佛出世,自然独悟者;
菩萨是勤修十度,依功德得位者;
佛是无明已断,自觉觉他,功德圆满者。
注:1.阿修罗:又称非天,为六道之一,因为有福报,生于人与天之间,但嗔怒之心未去。因嗔怒之心未去,所以面目丑陋。
2.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合为二十八层天。
3.识:心对境的识别称识。其中境又称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
4.身空:常人认身体为我,为错认主人公。了悟身体是由四类物质和合而成,从而显出一个整体的形象,不是真正的我,身体上找不到任何一个部位可认为是整个身体,称身空。四类物质又称四大,即地、火、水、风。地大,如骨骼、肌肉等;火大,如体温;水大,如血、津液等;风大,如呼吸。
5.心空:常人之心对人存有爱憎,意不均平。了悟所谓爱憎不平是自己对情的执著所致,是执著心,是从私我出发想问题的,不是真正的无私之我,即非自性之我,从而去掉这些执著心,称心空。
6.性空:常人常随世人之心流转,随波逐流,不求解脱,了悟自性的人超然发现万物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一个永远固定不变的特性存在,称性空。
7.法空:证悟自性的人悟到万法平等,所以自己被度过来之后,法船也应舍掉,连佛法也不能执著,称法空。

三. 如幻三昧
勤修禅定,则自然悟到自性之体性用,发现世界的一切均是幻化的,从而了悟到身如幻、心如幻、性如幻、法如幻、佛如幻、世界如幻、十方世界如幻、度人如幻等。按悟到的如幻境界去修,自然得定,称如幻三昧。

 
学(六)智慧度

一. 智、慧、忍、多闻、俗谛含义
1、智:了悟自性之体而妙于用称智。
2、慧:了悟自性之用而达于体称慧。所以智慧是自性的体用一如。
3、忍: 慧心安住于法称忍。
4、多闻:常态知识渊博称多闻,非智慧,但修者可将多闻转成智慧,去随顺众生,方便度人。
5、俗谛:多闻转成智慧称俗谛,又称俗智,方便智。

二. 智的分类
1、一种智:一切法归根到底均为自性的体用一如,即智慧。
自性:又名义、谛、如、真、实、虚、空、一、无、道等等。在天地叫天性;在人叫自性;在圣贤叫圣贤之性;在菩萨叫佛性;在佛叫清净法身;在修行叫宗;在理叫真理;在性叫冥性;在识叫真识;在法叫法性。
(1)了悟自性称开悟(也称正悟),是小乘修行的结束,大乘修行的开始。
(2)开悟分宗通和说通两种。宗通又叫顿悟、宗法,即一下子开悟;说通又叫渐悟、教法,即逐渐开悟。渐悟是顿悟的基础。
(3)宗是区别佛法与外道的根本。佛法以自性为宗,反之称外道。外道不得正果。
2、两种智:
(1)真实智:证悟自性之体之智称真识智,又称第一义谛、根本智、理智、一切智;
(2)方便智:自性之妙用称方便智,又称俗智、权智、如量智、一切种智。

三. 智慧度的修行方法
(一)火焰三昧:又称火光三昧,指勤修多闻,犹如火焰得众物之燃烧,火光更旺,变多闻为智慧,勤修智慧,自然得定,称火焰三昧。
(二)降伏魔障

四. 魔障分类
(一)魔:又称魔障,一切障碍证悟自性者,均称魔。
(二)魔分类:①烦恼魔;②阴魔;③死魔;④天魔;⑤理障外道魔;⑥宿业魔。
(三)烦恼魔:一切烦恼均障碍自性的证悟,称烦恼魔。分为根本烦恼魔、随烦恼魔、烦恼余气(习气)魔三种。
(四)阴魔:又称五阴魔,五蕴魔。
1.五阴含义:又称五蕴。阴,阴覆自性之意;蕴,积集之意;分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种,总摄身心。
2.色阴:五根五境等有形物质。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相对于五根称五境。
3.受阴:心对境的感受。
4.想阴:心对境的想象。
5.行阴:心对境的行动。
6.识阴:心对境的识别。
7.五阴魔举例:
a、色阴魔:色魔、声魔、香魔、味魔、触魔;
b、受阴魔:身苦魔、身乐魔、身舍魔、心喜魔、心忧魔;
c、想阴魔:染魔、恐魔、我慢魔、疑魔;
d、行阴魔:身行阴魔、口行阴魔、意行阴魔;
e、识阴魔:寻究魔、法执魔、放任魔、做作魔、顽空魔、寂灭魔。
(五)天魔:障碍修正道,或显示令人皈依天人相之天人。
(六)死魔:破坏佛法,令修者中途夭折称死魔。
(七)理障外道魔:多闻理障魔、精灵障道魔、修外道障道魔。
(八)宿业魔:病魔、逆境魔。

五. 阴魔障举例
1、 色 魔:美色,如见到有形的天神、佛、美好景物等幻视。
2、 声 魔:赞美声,令入寂灭声等幻听。
3、 香 魔:周有香气,不可执著。
4、 味 魔:遍尝美味,不可执著。
5、 触 魔:身触万境,不可执著。
6、 身 苦 魔:认为身体四大和合而成,有了身体才使人感到痛苦无比,于是舍弃身体自残或自杀等。
7、 身 乐 魔:认为身体为我所有,有了身体才感到舒适无比,从而五欲放逸等。
8、 身 舍 魔:由于找不到身体的存在,便或暴晒,或投火,或冷冻,或割身,或弃命,或食粪等。
9、 心 喜 魔:修行过程中,身心舒适,心喜无比,过于执著,从而喜狂。
10、心 忧 魔:修行过程中,身心不适,过于执著,无明忧伤,郁郁寡欢。
11、染 魔:平时耳闻猜测境界,修行时幻化成境,如眼前现心中羡慕之极乐世界、佛、菩萨、山河、海等幻视。
12、恐 魔:恐自己着魔出偏,从而眼前现惧怕之境等幻视。
13、我 慢 魔:妄揣度自身果位,在定态很深时,出现所谓果位的幻视幻听,便认为自己果位很高,傲慢无比等。
14、疑 魔:所猜事物结果幻化眼前,产生幻视幻听,从而信以为真等。
15、身行阴魔:眼前现山欲攀,现海欲投;无缘身动,自发出功等。
16、口行阴魔:无缘口动,自发骂人等。
17、意行阴魔:无缘意动,自生恶念等。
18、寻 究 魔:寻根问底,苦苦冥想,不能自拔。
19、法 执 魔:以自身所学、所证、所悟、所见为究竟,从而我慢之心悄然生起。
20、放 任 魔:妄认自己正悟,从而不拘一切,放任其心行。
21、做 作 魔:妄认自己正悟,从而言行拘泥做作,故作修行悟道(自性)相。
22、顽 空 魔:妄认息止一切念就是正悟,从而走入顽空。
23、寂 灭 魔:妄认自己已经达到究竟圆满,从而憎恨生死,喜爱圆满,作寂灭相。

六. 理障外道魔举例
1、多闻理障魔:自己常态知识多闻渊博,但固执于自己所知的见解、理论,妄认其为绝对真理而产生傲慢之心行,或多闻者障修者,或修者被多闻理障所障。
2、精灵障道魔:精灵不了佛法真谛,妄自尊大,惑乱修者。
3、修外道障道魔:修外道者,自认正悟,或自认究竟圆满,从而为佛法作障。

七. 修外道障道魔举例
1、不善外道障道魔:不以自性立宗,不提行善,只以行恶立宗。
2、假善外道障道魔:不以自性立宗,假借行善实为行恶。
3、行善外道障道魔:不以自性立宗,以行善立宗。虽然想行善,但由于不知如何行善,所以常常事与愿违。
4、二见外道障道魔:以自性立宗,而不正悟自性,著于二见,或执有,或执无,或执常,或执无常等,不知自性中道之理。
5、拙见外道障道魔:拙,zhuō音桌,笨拙之意。不以自性立宗,以苦行、拜物、自杀等为本。
6、术见外道障道魔:不以自性立宗,以符、咒、术、卦等立宗。
7、倒见外道障道魔:以自性立宗,修行中却把打坐、苦修放在第一位。
8、有余外道障道魔:以自性立宗,自身解脱,不慈于他人。
9、假有余外道障道魔:以自性立宗,借小乘宗教行私欲。
10、假无余外道障道魔:以自性立宗,借大乘宗教行私欲。

八. 降魔方法举例
1、去除我执,对治降服
2、把握心行,不执一切
3、勤修六度,不执于相
4、信念佛号,打降魔印
信念佛号:如反复默念“皈依十方世界十方佛”。
降魔印举例:正威仪,左手手心朝上轻放于小腹前,成莲花指状;右手手心朝上指尖向后,置于右肩前,作莲花指轻托莲花状。或者:两手心向体内,两小指相钩,两无名指各入左右虎口,两中指竖合,两食指各捻两中指之背,两拇指各捻两中指之中节。
注意信念佛号、打降魔印只是权宜之计,最终只能靠自己不忘真正的自我(佛性),才能真正降伏魔障。


 
六度

一. 如何修习六度
(一)学修:精勤学法,熟记法理,自度度他;
(二)证修:如法实修,不可懈怠。

二. 如何证修
(一)对治修:针对自己的不足去修。在修任何一度的同时,也达到了修他度的目的。
(1)
修布施
如法布施,即为持戒
他人第一,即为忍辱
平等布施,即为精进
慈心三昧,即为禅定
无为布施,即为智慧
(2)
修持戒
舍掉五欲,即为布施
把持威仪,即为忍辱
威仪不倒,即为精进
虎威三昧,即为禅定
戒无所戒,即为智慧
(3)
修忍辱
忍辱让人,即为布施
如法忍辱,即为持戒
顺次忍辱,即为精进
无诤三昧,即为禅定
六忍四忍,即为智慧
(4)
修精进
难施能施,即为布施
难行能行,即为持戒
难忍能忍,即为忍辱
难定能定,即为禅定
难学能学,即为智慧
(5)
修禅定
慈心三昧,即为布施
虎威三昧,即为持戒
无诤三昧,即为忍辱
海印三昧,即为精进
火焰三昧,即为智慧
(6)
修智慧
修慧为人,即为布施
如智慧行,即为持戒
了智慧性,即为忍辱
多闻转智,即为精进
火焰三昧,即为禅定
(二)顺次修:依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次序修。
1、勤修布施,自然达到各种威仪,即为持戒;
2、勤修持戒,自然能忍顺逆之境,即为忍辱;
3、勤修忍辱,增益其所不能,即为精进;
4、勤修精进,自然得定,即为禅定;
5、勤修禅定,自然证自性体用,即为智慧;
6、勤修智慧,自度度他,即为方便善巧。


 
学(七)方便善巧度

一. 方便善巧的含义
济度众生,善良巧妙的方法原则,称方便善巧。这里的方便有以下几个含义:(1)方正;(2)方法;(3)方域。善良巧妙所获得的智慧称善巧智。

二. 修习方便度
(一)方正:指心态与行为方正无邪。
(1)了悟自性之体为第一方正;
(2)度化众生的前提为方正,即前六度境界,也就是说要做好方便善巧,就要修好前六度。
(二)方法:指度化众生的方法。
(1)了悟自性之用为第一方法,即随顺众生。
(2)常用方法为四摄法,即财布施、爱语施、利行施、同事。
同事:为度化众生,与之共同处事,同甘共苦。
(3)根据不同的方域(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方域:
(1)众生方域 (2)善根方域
(3)慧根方域 (4)时地方域


三. 方域简介
(一)众生方域:
1、众生概念:
众多生命之意。它有多个含义:(1)由众多之法假合而成;(2)众多生命共同生存;(3)未脱离生死,故名众生。
2、众生分类:
(1)依福报分为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2)依出生方式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二)善根方域:
1、善根:能生叫根,能生善叫善根。
2、善根分为:
(1)三善根:不贪、不嗔、不痴,是生他善之根。
(2)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法。
菩萨为度化众生可了解世间法及多闻,将其转为智慧。
A菩萨观众生均苦,了悟了苦的原因,为摄度他,与之同事、靠近他,同事需要学习常态知识(即多闻),越多闻,智慧越大,火光三昧中火光越旺,称暖法。
B菩萨所学多闻均转为智慧,去度化众生,称顶法。
C菩萨多闻转智度众生时,始终把持自性之理,未偏离此理,称忍法。
D由此,菩萨所学多闻能够做到融会贯通,超于世间人之多闻,称世第一法。
3、根据善根强弱采取不同的度化方法。如:对魔:调伏;对一阐提(一阐提指难以成佛之人):待机缘或善根成熟后再度化。
(三)慧根方域:上根:心传为主,以心印心;中根:口传为主,说通教法;下根:身传为主,言传身教。
(四)时地方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采取相应的方法济度。

四.修习善巧度

十善巧智依次如下:
1.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2.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3.宣说广大佛法善巧智;
4.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5.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6.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7.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8.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9.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10.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学(八)愿度

一. 愿度分类
愿度分为初发心愿度(又称总愿,无上菩提愿)和悲愿度(又称别愿)。
(一)无上菩提愿(又称无上正等正觉愿)
菩萨在初发心时发此愿:我愿普度无边众生,愿学无尽法门,愿断一切烦恼,愿成无上菩提。
(二)悲愿:佛、大菩萨在行菩提道时出于悲心所发大愿,又称别愿。
例: 释迦牟尼佛
五百愿
普贤菩萨 十愿
观音菩萨 六愿, 十愿
东方药师佛 十二大愿
阿弥陀佛 二十四愿,四十八愿
(三)悲愿作用:发大誓愿,如指明灯;生大愿力,直趋菩提;愿行具足,成就愿土。

二. 愿度十德
1.尽成就一切众生;
2.尽庄严一切世界;
3.尽供养一切诸佛;
4.尽通达无障碍之法;
5.尽修行遍法界之行;
6.身恒住而尽未来劫;
7.智尽知一切之心念;
8.尽觉悟流转迁灭;
9.尽示现一切之佛国;
10.尽证得如来之智慧。
a、通达无障碍之法,得四无碍辩:
法无碍辩:总持佛法的无障碍辩才;
义无碍辩:了诸佛法真实含义的无障碍辩才;
辞无碍辩:将佛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无障碍辩才;
乐说无碍辩:愿意讲说诸佛法的无障碍辩才。
b、庄严佛国有功德庄严,福德庄严等。
c、一阐提愿力菩萨:因大悲愿力的原因,始终未示现圆满成佛之相,如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

 
学(九)力度

一. 力度分类
1、慈力 2、威力(又名戒力)
3、忍辱力 4、精进力
5、禅定力 6、智慧力
7、方便力 8、愿力
9、法力 10、大智慧力

二. 简介
1、慈力:住慈悲心,产生慈力。
自度:慈悲万行,达方正虎威。
度他:慈光普照,一片祥和。
2、戒力:住八万四千威仪产生戒力。
自度:戒忍则定,定能生慧。
度他:示范他人,引人进入佛门。
3、忍辱力:忍辱生忍辱力,忍辱力成就忍辱行。
自度:披铠(忍辱如披铠)精进,调伏烦恼。
度他:忍德利乐有情,摄度众生。
4、精进力:大精进成就精进力。
自度:迅猛直趋菩提正果。
度他:平等大慈,回向众生。
5、禅定力。
自度:修持定力将得定心三昧。
度他:定中证慧生智,从而自度度他。
6、智慧力。
自度:慧光可除无明之暗。
度他:慧光方便善巧,济度众生。
7、方便善巧力。
度他:摄度众生。
自度:成就方便智慧。
8、愿力。
度他:慈悲普度,倒驾慈航。
自度:誓愿如灯塔,愿行圆满,成就愿土。


 
学(十)大智慧度

一. 大智慧度简介
1、 转识成智 2、成就海慧

二. 转识成智简介
(一)有关含义
1、识:心对境有所了别,叫识,分九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种子识、真识。其中前五识称为五识。
2、我执识:此识中执著有“我”的存在,故称我执识。我执、法执是此识根本。
3、种子识:世称人之神识,此识可随人转生,不因生死而失,所以世世善恶种子均存于此,故名种子识。
4、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识被外缘所打动产生现行,现行之种又熏藏于种子识中。一切世间之事皆由种子识缘化而来。
(二)转识成智
五识转为成所作智,包括成净土、化妙身、神通;
意识转为妙观察智;
我执识转为平等性智;
种子识转为大圆镜智。
(三)五识转成所作智
1、成所作智:所作皆能成就之智。
2、成净土:又叫成国土,国土身由身识转来。
3、化妙身:自性身称法身,自性身之用称化佛身,化佛之身称胜应身,化众生身称劣应身。佛身亦由身识转来。
4、佛法神通:
(1)眼识转眼功德通。渐次有十种:
a、肉 眼:不突破时空;
b、天 眼:突破空间;
c、慧 眼:突破时空;
d、法 眼:信证佛法;
e、佛 眼:无上正觉眼;
f、智 眼:见诸佛法生智;
g、光 明 眼:见佛光明;
h、出生死眼:见根本圆满;
i、无 碍 眼:所见无碍;
j、一切智眼:见普遍法门法界。
(2)耳识转耳功德、天耳通。
(3)鼻识、舌识转鼻、舌功德通。
(4)身识亦转身如意通(又叫神足通,即身体可随意变化或瞬间随意去其他地方)。
(四)意识转成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观察诸法法性平等,法相差别,而为众生说法断除疑惑之智。
(五)我执识转为平等性智
去除我执,众生平等,法界平等,生无缘大慈之心。
(六)种子识转为大圆镜智
去掉一切执著心及习气,并修习十度之功德后,佛身土及其一切功德(即佛的自性与功德的统一体),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
菩萨转识成智圆满即为修行圆满。

三. 圆满
分为:(1)有圆满相圆满,如声闻、缘觉圆满和方便度人有圆满相圆满;(2)无圆满相圆满,如转识成智圆满和一阐提愿力圆满(了愿圆满)。
1、圆满:又名寂灭、灭度、泥洹(huán,音环)、涅槃,修行的功德圆满或离生死之海称圆满。
2、为度化声闻、缘觉乘众生示现涅槃称方便度人有圆满相圆满。
3、上述四种圆满中,除声闻、缘觉圆满为不究竟彻底圆满外,其余三种均为究竟彻底圆满。

四. 二十五种正修方法
(一)根本正修方法:正修者不外三种
1、证悟自性的体的修行方法称静、定;
2、证悟自性的用的修行方法称幻、用;
3、证悟自性的性的修行方法称禅、忍,断烦恼,提高心行境界。
(二)一切正修者,不离25种修行方法而达圆满。
1、修者只取极静,由静力永断烦恼,从而圆满为单修静;
2、修者观一切如幻,由佛力变现妙用,具备清净无烦恼妙行,于佛法总持不忘,了自性之体,称单修幻用;
3、修者灭幻用,独断烦恼,烦恼尽,证自性体,称单修禅;
4、修者取极静,静照自性之体而了一切如幻,便起修诸度行,称先修静,后修幻用;
5、修者静慧证到静性(自性体),便断烦恼,从而圆满,称先修静,后修禅;
……
25、修者借圆满无烦恼力施种种方便度人而内心清净,称齐修禅、幻用、静。
第25种唯佛能做到。

五. 十度的修法
(一)对治修:根据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修;
(二)依次修:依十度顺序,顺次修;
(三)住度修:同时修学十度,但侧重于修某一度,长时间住此度而修,同时自达其它度的修行境界称住度修;
(四)25种修法、三种根本修法为十度所摄:
1.静、定法归入禅定、忍辱、智慧、大智慧等度中;
2.幻、用法归入布施、忍辱、精进、方便善巧、愿、力等度中;
3.禅、忍法归入持戒、忍辱、禅定、方便善巧等度中。



西门吹胀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0.0
发贴:99
注册:2003/1/19 14:01:33
#22003/4/24 13:47:28
好,全收下了。
阿弥陀佛!



酷舞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7
金币:1.0
发贴:7252
注册:2002/9/4 15:41:08
#32003/4/24 16:40:36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冷箫轻笛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0.0
发贴:3268
注册:2002/12/24 10:28:00
#42003/4/24 18:23:25
楼主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学,兄弟!


强者,时时都是快乐的~

5D DV版主

职务:版主
等级:6
金币:10.5
发贴:4096
注册:2002/10/7 21:08:01
#52003/4/24 19:50:03
偶有点受不了

我先休息..



冷箫轻笛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0.0
发贴:3268
注册:2002/12/24 10:28:00
#62003/4/24 20:28:17
呃米陀佛


强者,时时都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