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说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意即从智慧到达彼岸。要想从智慧到达彼岸,先得具备深刻的行持操守。因此严格地讲,“般若波罗蜜多”前面应当还有“摩诃”二字。如果具体解释,“摩诃”有光辉的意思。但这远不能代表它的全部意味。概言之,“摩诃”即光庇四表、宇宙旷阔的含义。从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在光庇四表、宇宙旷阔的境界中进行一种智慧的锻炼而到达彼岸。所谓彼岸,就是此岸的对应。此岸乃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宇宙。它是五蕴结聚的五浊世界,是红尘万丈、人吃人的一种恶劣的世界。彼岸则是清净无为、琉璃光色,能够在八功德池边闻听佛法、得证菩提的极乐世界。往这个世界去的路程异常辛苦,不过也有可能一瞬间即得证悟,奥妙难以言说。在这方面,《心经》给我们讲了一些具体的修法,如果照它去做,决定得证菩提。其经文上便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说法。可见,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证得其果的。所以用“般若波罗蜜多”作经题。
二、讲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闻声救苦的大菩萨。一般来说,观世音菩萨在闻声救苦时,人们称之为“观世音”。此处称为“观自在”,何以不同于“观世音”呢?在我看来,“观自在”有两种含义:其一为观我的心是否在我身体里面,也就是心不外弛;其二为在修证佛法时法味深浓,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故尔称观自在菩萨。
“行”即行持。“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所用的智慧、功力比用在六度万行中的智慧更要深刻一些。深者不浅义。“照见”在我体会就是心光灿烂、一片光明、毫无尘垢。这时看清自己的身心均为五蕴幻化而成,一切都冰消瓦解。所以说“五蕴皆空”。
接下来谈谈“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也叫五阴。这五种东西缠人缠得厉害。人若不用金刚般的智慧,是不容易离脱五蕴的。所以如今观世音菩萨就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此处突出一个“空”字,乃世间万象的本质,整部《心经》的重点也在这个“空”字上。具体来讲,山河大地,一切现实的景物都是佛教所谓“色”。“受”是人本身的感受。“想”是本身的思想。不少人在感受和思想上有很多偏颇。一些人由于性情不同,所要求的各种享受也特异。比如有的偏爱杀活物,有的偏爱吃鲜虾,无形中造成很多恶果。全是不合道理的世法,在儒家来说就是孔子所讲的“不仁”。“行”更复杂,有的人花街柳巷,有的人偷鸡摸狗,造成的业该自己承受。最后一个是“识”。这个识关系更大,它可简单解释为“意”。如你的意念跟世法走,就会在无形中做出许多不智慧的事,起因都在识上。识在佛教中,一般分作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另外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这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事情在将行未行间的种子。如果能掌握这一点转识成智,那就很好了。
“度一切苦厄”中一切苦厄所包含的内容极广,先说“厄”。厄是一种严重的灾难,比苦要重一些,在此不必细谈,因为灾难二字已包括无遗。至于“苦”,它确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碍。苦也包含很多,如生老病死苦,每个人都有体会。求不得苦可使人的结果不堪想象,内中妄念纷驰,恶行累累,都由所求不得造成。我曾见青年人由于两情眷恋不得圆满,求不得结果而双双自杀的,还不止一个。另一种是爱别离苦。失掉所爱之物,诸如妻子儿女,金银财宝等,这类爱别离苦在世间极为寻常。如果自己证得了五蕴皆空,那么这一切苦厄自然都不存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千万不可误会为焚化尸体后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舍利子。这本不必说,但我看如今把它解作那种舍利子的却不少。
本段是观世音菩萨教导舍利弗对“空”字的解释和运用。这些话几岁小儿都说得出,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我们现在只作简单的释义,能弄清大意就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味着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是一种色,男女老少,有苦有乐,也是一种色。这些色都是转瞬之间就有所变化,都是空的。“空”即不实义、变化义。任何色均无不变的本性存在。另外,对这段文字尤其要注意后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几字。许多人忽略了它们。其实,此受想行识也可自己类推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如此对经文的理解才更全面。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处的六个“不”字,是《心经》的精髓所在,最为重要,贯彻了这“六不”就可明心见性。
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不生不灭”。人的本性是不生的,也是不灭的,却因妄念纷驰来去起伏使得本性被遮盖而生灭不已。现在观世音菩萨告诉你要明了不生不灭之道,把你良善的本性显现出来。
“不垢不净”也属本性。比方说天上的太阳光照在一湾清水里,水里也有太阳光,那当然很清净、纯洁。不过也会照到粪坑、厕所里,就显得不清净。但我的本性始终跟太阳一样高高在天,照见清水、粪坑全都一样没有分别。
“不增不减”是说凡夫跟圣人同样都有一颗明亮的心。只不过觉悟了的即为圣人,蒙蔽了的即是凡夫。这期间无论成凡还是作圣,本性是不会有增减的。
如此便是所谓的“是诸法空相”。“空相”指妙有真空。“是诸法空相”则是说若能把“六不”理会深刻,就能达到真空境界,即为诸法空相。“诸法”二字包含极广,显密禅净一切大乘法均在其内。它们全都离不开这六个“不”字。所以说是《心经》精髓,要仔细参详,把“六不”体会深刻了才能理解下面的十三个“无”字。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话主要是十三个“无”字,其中包含有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四圣谛法等等六小项,大家都明白。
其一谈五蕴。前面本已集中讲过五蕴,这里再强调五蕴,第一句话就讲“空中无色”。空中明明有色在,为啥说空中无色呢?这是说你能真正进到空境,真正无相真正见性,你也就能达到空中无色。
其二突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这些器官很神秘,看经闻法思维说明统统落实到六根的妙用上。那么怎样体会其中的“无”呢?此“无”要利用真空去体会,进而达到转识成智。
其三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就我个人的看法,最后二字是大难关。“法”指世间各种教理,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一些说法,很容易蒙蔽人的本性。“触”的范围也很广,如男女爱染贪着享受之际都离不了“触”字。我看见很多有学问的人在“触”上栽跟斗的事,所以说修行不只是解决心灵问题,也得触及身体层面。
其四为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简述的一句。六根六尘与六界三种合起来称为十八界,都是初基的佛教名词。
其五为十二因缘法。从无明、行到识、名色、六入、触、受再到爱、取、有直至生、老死。十二因缘法是缘觉所修的法则。以上由无五蕴说起,一直说到无老死。
其六为四圣谛法。这是以苦(观受是苦)、集(知惑为苦因)、灭(灭苦因、证菩提、得解脱)、道(修道断惑才可灭苦)四种方法为主体进行修持的声闻修行法则。
通过前面这些路径,终至“无智亦无得”的境界。这里“无智”不是讲你没有智慧,“无得”也不是说你没有收获。而是指出“智”也者是一个不可思索路相的东西,你也不可以用言语说明它。“无得”不是没有所得,而是指有所得者,乃你内心的微妙体会、微妙证果。如释迦牟尼曾在燃灯佛处学习过很久,他就此事问须菩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答: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本人也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己也可由此去领会。
这段文字是参透了诸法空相的如实之语,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情况。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接下来说到“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证到了人空法空的已有一部分成就的圣者。这些圣者都以行此“般若波罗蜜多”而达到“心无罣碍”。心无罣碍就“无有恐怖”。“恐怖”二字是指生死,参透了生死也就不再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是说心中有了正法就自然不会颠三倒四。不过在此我要插一句话,学佛与学魔间的区别很微妙,其实好多学魔者都自认为是在学佛。这种颠倒尤其要多加注意。远离颠倒梦想后便到了“究竟涅槃”的清净境界。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一段所讲的是菩提萨埵都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而证菩提,进一步来说三世诸佛也是依此而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所以说这部《心经》确实是学佛人必定要走的路。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然后,根据前面那些情况,三世诸佛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所谓“大神咒”,玄妙莫测是为“神”,大神咒即神妙莫测之咒。“大明咒”即光庇四表,能使宇宙光明、心无芥蒂之咒。“是无上咒”,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咒子。“是无等等咒”,不可能与一切咒子平衡,不可以想象它跟任何咒子有同等功力。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子以不解释为原则,但是1943年我与温光禧大居士在罗汉寺念佛时,王恩洋大居士曾说解释一下比较好。我就请教他,他答:此“谛”字可解释作奥秘。“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揭开这个奥秘,再揭开这个奥秘,要用你自己的智慧来揭开理解这个奥秘。若能做到如此,你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