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鉴赏.

燕云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0
发贴:600
注册:2001/5/12 1:31:32
#12003/8/14 9:47:39

图片如下:


云网媒体【YZCNET.COM】云网媒体开展软件技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多媒体设计等服务; 其中包括 :软件开发、网站建设、手机服务、多媒体设计、 图片及演示文稿服务等;

芥末杨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7
金币:12.0
发贴:5669
注册:2002/8/7 8:44:31
#22003/8/14 9:52:06
哪个寺庙里面的?可不可以练内功心法啊!


下一个目标:吴哥窟

文远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1.0
发贴:2441
注册:2003/3/14 14:45:04
#32003/8/14 10:05:16
当心走火



十一划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8
金币:25.8
发贴:10295
注册:2004/1/15 15:07:35
#42003/8/14 10:18:00
善哉善哉



绿茶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8
金币:10.0
发贴:19267
注册:2000/12/28 12:10:01
#52003/8/14 10:19:00
般若波罗密



文远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1.0
发贴:2441
注册:2003/3/14 14:45:04
#62003/8/14 10:25:06
月光宝盒



D计划-混沌

职务:管理员
等级:6
金币:15.2
发贴:3528
注册:2007/4/9 9:48:37
#72003/8/14 10:29:02
收藏,每天念他几遍



绿茶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8
金币:10.0
发贴:19267
注册:2000/12/28 12:10:01
#82003/8/14 10:31:04
大概是这样吧



文远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1.0
发贴:2441
注册:2003/3/14 14:45:04
#92003/8/14 10:31:46
爱情就是那一刹那间的真实 用盒子也不能长久



绿茶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8
金币:10.0
发贴:19267
注册:2000/12/28 12:10:01
#102003/8/14 10:32:49
大海之所以成为大海,是因为它比所有的河流都低

但是成了大海又能如何?



奔腾的心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7
金币:10.0
发贴:6114
注册:2001/11/4 15:11:47
#112003/8/14 10:52:42
养美女鱼呀~



秋冰梦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5.0
发贴:4325
注册:2002/5/16 22:14:21
#122003/8/14 10:55:00


一、说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意即从智慧到达彼岸。要想从智慧到达彼岸,先得具备深刻的行持操守。因此严格地讲,“般若波罗蜜多”前面应当还有“摩诃”二字。如果具体解释,“摩诃”有光辉的意思。但这远不能代表它的全部意味。概言之,“摩诃”即光庇四表、宇宙旷阔的含义。从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在光庇四表、宇宙旷阔的境界中进行一种智慧的锻炼而到达彼岸。所谓彼岸,就是此岸的对应。此岸乃我们大家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宇宙。它是五蕴结聚的五浊世界,是红尘万丈、人吃人的一种恶劣的世界。彼岸则是清净无为、琉璃光色,能够在八功德池边闻听佛法、得证菩提的极乐世界。往这个世界去的路程异常辛苦,不过也有可能一瞬间即得证悟,奥妙难以言说。在这方面,《心经》给我们讲了一些具体的修法,如果照它去做,决定得证菩提。其经文上便有“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说法。可见,诸佛菩萨都是这样证得其果的。所以用“般若波罗蜜多”作经题。

二、讲正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闻声救苦的大菩萨。一般来说,观世音菩萨在闻声救苦时,人们称之为“观世音”。此处称为“观自在”,何以不同于“观世音”呢?在我看来,“观自在”有两种含义:其一为观我的心是否在我身体里面,也就是心不外弛;其二为在修证佛法时法味深浓,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故尔称观自在菩萨。

“行”即行持。“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说此般若波罗蜜多所用的智慧、功力比用在六度万行中的智慧更要深刻一些。深者不浅义。“照见”在我体会就是心光灿烂、一片光明、毫无尘垢。这时看清自己的身心均为五蕴幻化而成,一切都冰消瓦解。所以说“五蕴皆空”。

接下来谈谈“五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也叫五阴。这五种东西缠人缠得厉害。人若不用金刚般的智慧,是不容易离脱五蕴的。所以如今观世音菩萨就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此处突出一个“空”字,乃世间万象的本质,整部《心经》的重点也在这个“空”字上。具体来讲,山河大地,一切现实的景物都是佛教所谓“色”。“受”是人本身的感受。“想”是本身的思想。不少人在感受和思想上有很多偏颇。一些人由于性情不同,所要求的各种享受也特异。比如有的偏爱杀活物,有的偏爱吃鲜虾,无形中造成很多恶果。全是不合道理的世法,在儒家来说就是孔子所讲的“不仁”。“行”更复杂,有的人花街柳巷,有的人偷鸡摸狗,造成的业该自己承受。最后一个是“识”。这个识关系更大,它可简单解释为“意”。如你的意念跟世法走,就会在无形中做出许多不智慧的事,起因都在识上。识在佛教中,一般分作八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另外还有末那识、阿赖耶识。这第八阿赖耶识是一切事情在将行未行间的种子。如果能掌握这一点转识成智,那就很好了。

“度一切苦厄”中一切苦厄所包含的内容极广,先说“厄”。厄是一种严重的灾难,比苦要重一些,在此不必细谈,因为灾难二字已包括无遗。至于“苦”,它确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碍。苦也包含很多,如生老病死苦,每个人都有体会。求不得苦可使人的结果不堪想象,内中妄念纷驰,恶行累累,都由所求不得造成。我曾见青年人由于两情眷恋不得圆满,求不得结果而双双自杀的,还不止一个。另一种是爱别离苦。失掉所爱之物,诸如妻子儿女,金银财宝等,这类爱别离苦在世间极为寻常。如果自己证得了五蕴皆空,那么这一切苦厄自然都不存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就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千万不可误会为焚化尸体后可能出现的另一种舍利子。这本不必说,但我看如今把它解作那种舍利子的却不少。

本段是观世音菩萨教导舍利弗对“空”字的解释和运用。这些话几岁小儿都说得出,却不能理解其含义。我们现在只作简单的释义,能弄清大意就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味着山河大地、宇宙万物是一种色,男女老少,有苦有乐,也是一种色。这些色都是转瞬之间就有所变化,都是空的。“空”即不实义、变化义。任何色均无不变的本性存在。另外,对这段文字尤其要注意后面“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几字。许多人忽略了它们。其实,此受想行识也可自己类推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如此对经文的理解才更全面。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处的六个“不”字,是《心经》的精髓所在,最为重要,贯彻了这“六不”就可明心见性。

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不生不灭”。人的本性是不生的,也是不灭的,却因妄念纷驰来去起伏使得本性被遮盖而生灭不已。现在观世音菩萨告诉你要明了不生不灭之道,把你良善的本性显现出来。

“不垢不净”也属本性。比方说天上的太阳光照在一湾清水里,水里也有太阳光,那当然很清净、纯洁。不过也会照到粪坑、厕所里,就显得不清净。但我的本性始终跟太阳一样高高在天,照见清水、粪坑全都一样没有分别。

“不增不减”是说凡夫跟圣人同样都有一颗明亮的心。只不过觉悟了的即为圣人,蒙蔽了的即是凡夫。这期间无论成凡还是作圣,本性是不会有增减的。

如此便是所谓的“是诸法空相”。“空相”指妙有真空。“是诸法空相”则是说若能把“六不”理会深刻,就能达到真空境界,即为诸法空相。“诸法”二字包含极广,显密禅净一切大乘法均在其内。它们全都离不开这六个“不”字。所以说是《心经》精髓,要仔细参详,把“六不”体会深刻了才能理解下面的十三个“无”字。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话主要是十三个“无”字,其中包含有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四圣谛法等等六小项,大家都明白。

其一谈五蕴。前面本已集中讲过五蕴,这里再强调五蕴,第一句话就讲“空中无色”。空中明明有色在,为啥说空中无色呢?这是说你能真正进到空境,真正无相真正见性,你也就能达到空中无色。

其二突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这些器官很神秘,看经闻法思维说明统统落实到六根的妙用上。那么怎样体会其中的“无”呢?此“无”要利用真空去体会,进而达到转识成智。

其三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就我个人的看法,最后二字是大难关。“法”指世间各种教理,貌似有理实则无理的一些说法,很容易蒙蔽人的本性。“触”的范围也很广,如男女爱染贪着享受之际都离不了“触”字。我看见很多有学问的人在“触”上栽跟斗的事,所以说修行不只是解决心灵问题,也得触及身体层面。

其四为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简述的一句。六根六尘与六界三种合起来称为十八界,都是初基的佛教名词。

其五为十二因缘法。从无明、行到识、名色、六入、触、受再到爱、取、有直至生、老死。十二因缘法是缘觉所修的法则。以上由无五蕴说起,一直说到无老死。

其六为四圣谛法。这是以苦(观受是苦)、集(知惑为苦因)、灭(灭苦因、证菩提、得解脱)、道(修道断惑才可灭苦)四种方法为主体进行修持的声闻修行法则。

通过前面这些路径,终至“无智亦无得”的境界。这里“无智”不是讲你没有智慧,“无得”也不是说你没有收获。而是指出“智”也者是一个不可思索路相的东西,你也不可以用言语说明它。“无得”不是没有所得,而是指有所得者,乃你内心的微妙体会、微妙证果。如释迦牟尼曾在燃灯佛处学习过很久,他就此事问须菩提: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答: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本人也说: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己也可由此去领会。

这段文字是参透了诸法空相的如实之语,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情况。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接下来说到“菩提萨埵”。 “菩提萨埵”是证到了人空法空的已有一部分成就的圣者。这些圣者都以行此“般若波罗蜜多”而达到“心无罣碍”。心无罣碍就“无有恐怖”。“恐怖”二字是指生死,参透了生死也就不再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是说心中有了正法就自然不会颠三倒四。不过在此我要插一句话,学佛与学魔间的区别很微妙,其实好多学魔者都自认为是在学佛。这种颠倒尤其要多加注意。远离颠倒梦想后便到了“究竟涅槃”的清净境界。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一段所讲的是菩提萨埵都依照般若波罗蜜多而证菩提,进一步来说三世诸佛也是依此而得三藐三菩提的正觉。所以说这部《心经》确实是学佛人必定要走的路。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然后,根据前面那些情况,三世诸佛就知道般若波罗蜜多三藐三菩提是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所谓“大神咒”,玄妙莫测是为“神”,大神咒即神妙莫测之咒。“大明咒”即光庇四表,能使宇宙光明、心无芥蒂之咒。“是无上咒”,再没有比这个更好的咒子。“是无等等咒”,不可能与一切咒子平衡,不可以想象它跟任何咒子有同等功力。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子以不解释为原则,但是1943年我与温光禧大居士在罗汉寺念佛时,王恩洋大居士曾说解释一下比较好。我就请教他,他答:此“谛”字可解释作奥秘。“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就是揭开这个奥秘,再揭开这个奥秘,要用你自己的智慧来揭开理解这个奥秘。若能做到如此,你就自然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三宝弟子.




生是色狼,死是色鬼。

秋冰梦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5.0
发贴:4325
注册:2002/5/16 22:14:21
#132003/8/14 10:55:13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陲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娑婆诃


生是色狼,死是色鬼。

绿茶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8
金币:10.0
发贴:19267
注册:2000/12/28 12:10:01
#142003/8/14 10:56:21
来了一个和尚?



秋冰梦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6
金币:5.0
发贴:4325
注册:2002/5/16 22:14:21
#152003/8/14 11:02:10
去~


生是色狼,死是色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