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转帖)双年历

dobxy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2.0
发贴:1728
注册:2005/7/9 11:21:40
#12012/5/20 14:49:34
对了,因为有围脖了,所以往后小草稿小速写之类的sketch就发在围脖上头了(不要脸地求个关注,哈哈……),以免打断了教程的连续性。


昨晚,应该说好久以来,都在跟一些纯艺方面的朋友在聊天,因为我希望融合学院派的有效的东西到自己的野路子里去,在编大纲的时候,纯艺方面的朋友们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尤其是在物象/具象结构,以及色彩调和方面,最重要的是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以至于我决定抽时间重返基础(刚买了几个资料,一些哲学的和素描方面的书)。
PS1:在这里给一个正规书店打个广告:“淘书公社”,人民广场站地铁15号口出,福州路方向,过街走不远大概200米?门口很小但是里面蛮大,书种类繁多,价格很打折真的……哥确实没投资。。)。
PS2:纯艺的tangmei童鞋给了很多好的建议,同时参与了一部分的大纲订制,各种感谢一下地址在此http://blog.sina.com.cn/u/2752752071。看看那个地下车库的默写,能想象是一个90后的妹子嘛。。之前私下从冉哥那儿讨教到的“色散”,也在她的一个草稿里看到了,这让我打开了另一扇门,不再拒绝和排斥未曾认真接触过的学院的内容,我不再认为那是危险的和会影响我的思路的东西,这就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们看来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另一种角度,一点就破。


然后讨论的结果就是我已经列满一个基本的大纲,但是怎么去编排叙述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我是说方式,如果从一个一个单元块,恐怕不会有太多的人能坚持看到最后吧,很枯燥;如果只是不断用一个一个画作去分析,又很容易让知识点很散……再要结合这两年自学的过程,整个脉络就很容易被打乱了。最后我决定,先在此跟大伙儿聊聊这两年自学方面的一些经历,字数可能有点多:


…………………………………………V的双年小总结………………………………………………


如果说我们迷信一个人能够从“对视觉现象毫无兴趣”然后忽然花了一点点时间就“忽然画得很好",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是很愚昧的。我们公司有一个青年,从小就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昆虫),在饲养的同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小规律和现象,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他拿起笔画画之前,他就不知不觉已经进入一个“画心”的状态,如果把这方面的经验通过一个爆发点引导到概念设计上,我认为他贯通和成功的概率是比别人高好多倍的。
我自己也是如此,小时候涂涂画画不可避免,我曾经使用彩色粉笔和水,逼真地在皮肤上模仿出“淤青”状态,用来逃避体育课;也曾手绘老式的电影票包括模仿红印章,屡次成功通过验票口进去看电影;还曾经在我妈当仓库管理员时,拿红砖块把整个仓库空出来的地面画满图案;而且,居然在我意识到存在“卡牌游戏”之前,自己就已经完整地创作了一整套具有攻防点数和搭配装备的卡牌,至今保存着。
同时,朋友还告诉我,在齐白石学画之前的木匠时期,就已经能够通神般地应用所谓的艺术手法在他的木门雕刻上了。
上面这些文字,总结起来就是,别把某些人的进步都归结到短时间的爆发上去,高潮之前的前戏是不可或缺的……
然后,这种“预热”阶段一直到了高中,其实是一个“职业中专”,专门搞点电脑操作的那种,不过在那里我遇到第一个引导我对“视觉现象”产生正经兴趣的老师,高中的最后一学期,因为决定要考个大学,而正规大学除了艺考,对我来说是完全无可能的,然后匆忙花费很短的时间过了一下素描(色彩几乎没怎么学)。烂渣的技术居然也能通过会考进入到大学的“室内设计专业”(现在大学捞钱的本质可见一斑),但是在那之后我就再也没怎么碰过“美术”这2字。所以我现在经常说,大学4年毛线都没学到,当然主要责任还是在自己(光是玩儿和看片子去了),最有价值的就是交了几个真正的朋友。
依靠人际关系毕了业,于是进入工作,正儿八经地开始做室内设计,中途很纠结的发现有时自己设想的东西只有美国才能做得出来——老板跟我说的。跳槽了几次,最后一次是到一个很个人的小工作室,这个阶段在我看来对现在的工作是有巨大的帮助的——我以一个人的力量,画完了整个酒店改装的施工图——在那几个月里,我每天亲自拿着卷尺和本子铅笔,亲自测量空间里的每一个很小的尺度,然后在本子上画下它们的剖面图,平面图和立面图草稿,然后再拿回工作室用CAD画出来,再进行改造设计。当时只是把它当成工作,但我想象不到以后居然能在现在的工作里起到如此大的作用(真的,概设的三视图跟建筑设计的施工图比起来,完全弱爆了)。
然后,在我转行的前一年,是一个很奇巧的机会让我开始自学美术。
这是两个契机的结果:
契机一:我在网上偶尔看到了存在CG这个东西,并震惊居然还有人能画成这样……当然后来知道那是临摹。
契机二:室内设计工作经常需要让3D效果图人员出效果图,以便让客户看到一个直观的视觉效果,缺点在于出图速度太慢,费用太高(当时成都的价格是一个不大的空间的效果图500元左右吧)。与是,当我开玩笑似得告诉老板屏幕上的图像是“画出来的”的时候,老板很商业地决定让我学一下,看看手绘能不能快速出室内效果图。
然后,第一块板子买到手了——影拓4小板子,一直用到现在。
接着就是室内设计工作和自学并行的阶段。工作经常很忙经常加班,所以基本上我的自学时间是每天晚上下班后的三个小时,在那段时间里,无论如何加班,这三个小时不会被我抹去。
我不知一般人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我是先从“创作”开始的,你们是否发现,看一些国外的初学者和国内的初学者的画,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国外的初学者,很多虽然技巧拙劣,但是他们总是很认真地画出他们设想的样子,甚至是每个细节,每个绳子捆绑的叠压覆盖。而这种“认真表达自我”的精神,在国内的孩子身上被替代为“帅气的笔触,简洁的概括”。当然我不是说概括不对,但是你丢掉了精神。
这就像是当你遇到一个不会中文的人,你想要表达“我爱你”这个情绪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我以为正确的方法是,买玫瑰,或者画颗心,或者找懂外语的人,或者直接吻上去……总之,用尽你无穷的手段,表达你的内心。而错误的做法是,用很漂亮的普通话吝啬地只说三个字——我爱你。
所以,当你的能力只能用很失败的“概括”表达失败的造型的时候,不妨笨拙地服从内心,用心画出你想让人明白的内容,具体而详细,错也错得很明显——这意味着你也会很明显发现自己什么时候终于做对了。
于是我最初打算画个“天使”(后来画成了鸟人),我找了无数的资料,比如身体来自一个健美运动员,翅膀来自天鹅,衣服来自自由女神像,然后很认真地把它们画好并且按自己的想法拼在一起。我每停下来,就把它设置为电脑桌面,看着不爽了就抽时间改,如此画了一个月……
当这类型的所谓“创作”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反思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打型打不准而且非常慢,为什么貌似在画画时每次都只使用两种颜色,为什么没有光的感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反复想了很多遍。
然后得到的就是反复的纠结,最后我做了个决定,临摹。
很自然的,在工作压力强大而画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只能使用照片。
于是,有一个时期,我只画女人体照片(这个大家可以从博客初期看到),当时,那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我总是不明缘由地抄袭像素,后来居然能够像模像样画出看起来还很帅气的笔触……再加上不少人说什么进步大啊,什么牛逼啊什么的。一度迷失了自己,甚至不再敢创作,后来有一次,我又创作了一张,得到的结果相当令人沮丧——真他妈一点都没进步啊!
然后是反思,怎么会这样?明明有很帅的笔法了啊,而且平常临摹照片看起来也画得很结实。最后我自己得到的结论就是,问题就一个字——抄。我是在抄,不是在学习。
从这时起,我开始关注物体成像的原因,我尽可能往我所能想到的最原始的方向去思考,比如画一个罐子,我想象它的本源是无数的分子原子,然后是许许多的颗粒,组成一块泥,然后在托盘的旋转中,慢慢被约束成不同截面形状的罐子,然后成形,我本能地按照这样的规律去画形,画出形背后的东西。后来我在其它的教程中发现,这就是所谓的“3d思考”。得到这么做的好处以后,我遇到任何的问题,都往最原始的方向去思考,然后慢慢攻破了之前所说的那些问题,并且逐渐这些问题互相融合,经验被在不同的区域贯通使用,在别人看起来,进步速度就显著快了,而事实上我并没有画多少画(直到现在,我还是保持很少的绘画总量,因为感受与思考是第一位,观察是第二位,画是第三位)。
后来,我发现了另一种驱动我加速前进的动力,那就是——实验精神。
可能不少人都在“直接上色法”和“黑白叠色法”两者之间做过犹豫,也问过大手们这些问题,我当时也遇到这样的选择,不过我的决定是,同时用这两种方法画同一张画。然后有一个时期,我一直使用不同的手法画同一张画,这么做得到的好处不仅仅是——我知道了哪个方式更适合我,也使多种方法的优点互相融汇地被认知——所以,当你犹豫时,去尝试吧,你只会得到更多。像这样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被实验的方法解决,比如图层属性里的特点,比如笔刷,比如构成概念,比如构图(画不出一个好的构图,你就画n个,别担心浪费)。
再往后,当我在解决我那无比恶心的光影颜色问题的时候,我使用的方式是,用不同的方式画同一个场景,模拟它被燃烧,被水淹,被阳光直射,被天光照射,被很多很小的发光体照亮,被手电照亮……这是在强迫使用不同的状态来打击自己可能形成的“概念化认知”,然后再从光学原理来重建整个场景(真的,没有比概念化更坏的东西了)。
正式转行以后,画画的时间有所增加了,但是我一直有一个观念,我很少说“速涂”,这其实是很矫揉造作的一个词——认真对待你的每一张画,就像别让妹子莫名其妙怀孕然后反复流产。对于“画量”来说,你的思维的深度广度更重要。
另一方面,一定要勇于去尝试你未曾接触过的部分,比如,我看到过很多的童鞋,画画不懂得深入,但是草案阶段是很帅气的,但是他们每次深入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放弃,然后重新画了另一个牛逼的草案。就算草案无比牛逼,你没有进入过“深入”的阶段,你是学不会深入的。就像没有醉过的人根本不知道醉是一个什么感受,就算你是天才也不可能知道,做一个脆弱的人是可耻的,所以,当它给你造成障碍,搞掉它。


上面就是简单的一些自己做过的有意义的事,具体的,我会在之后的教程里结合来讲,讲得不好的话,大家见谅。


最近我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变得更有质量。
如果用维度来判断一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我一直不承认自己单纯是画画的,并且坚信画画只是生命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认知世界的方式,对未知的东西同样有无穷的兴趣),可能有以下几种状态:


1.对一个事物没有深刻认知,同时又没有对不同事物的涉猎的时候:就像一个点,没有质量。产生不了方向感,没有目标,没有价值。
2.基于1产生深(长)度:对一个事物有较深入的研究,但仅限于很小的一个领域的时候:像一根线,这个研究点被拉长了,方向产生了,目标也较为明确,但是因为少了不同知识的支撑,它是脆弱和易折的,也是无质量的无体积的。
3.基于1横向辐射:对不同的领域有了解,但无一深入:这时是一个面状,这样的状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适应性也较强,但方向感薄弱,并且没有重心。
4.基于3产生厚度:对不同的领域有着贯通的理解:这时面的厚度产生了,能互相应用经验,互相融汇知识能量,变得强大了。
5.基于4密度增加:在同样的生命体验区间里,密度加大,使质量无限提高,适应力和抵抗力增强(代价必然是时间的消耗)。


当然以上的这个模型是理想模型,大多数时我们是几种状态的综合体和时间变体——这个就复杂了,呵呵,这段可能大家听不懂了,我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这一类的问题——当我瞎说好了。。。

编辑历史:dobxy 在 2012-5-20 14:54:19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