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club.ccidnet.com/bbs_frame_message.php3?bbs_type=continue=1&bbs_type=message_list&bid=66&tid=11047&tid_type=I&change_frame_size=1
8月份以来,“通用网址”和“网络实名”闹得不可开交。关于输赢,现在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但在作战武器方面,3721似乎明显处于劣势:通用网址阵营一方集合了多方豪侠之士,不乏武艺高强之人,而3721的“宝刀”却是一把经常被人们称做“病毒”的钝刀。
用户称其为“病毒”
虽然3721为推广网络实名花了很多心思,但一直有不少人把其称之为“3721病毒”。有人告诉记者说,她的电脑最近中了“病毒”,每次把鼠标放到IE地址栏上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中文提示,要求她输入中文或拼音。问了懂计算机的人,她才知道自己的电脑没有感染病毒,只是被安装了3721客户端软件。但她宣称:我绝对没有主动安装过3721的客户端软件。
这位朋友的“中毒”症状还并不严重,在很多BBS上,我们都可以看到网友对他们所谓的“3721病毒”的抱怨,深度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不能用一般的WWW网址访问某些网站,例如常用的新浪或搜狐,而必须键入中文或拼音;有的时候键入中文和拼音也访问不了;Windows的某些程序运行会出问题,有“连坐”之灾;有的时候该“病毒”让IE浏览器固定停留在某个网站上面,或者固定弹出某个广告条;该“病毒”无法卸载,最好的办法是重装IE或操作系统。
网友们用“中招”来形容3721客户端软件的安装情况。在他们的描述中,3721的网络实名是在用户“半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安装的,当他们不小心去一些同3721有合作的网站,或者到3721的主页时,都会弹出一个小的插件安装窗口,类似于我们所见到的flash插件安装界面,内容为启用中文网络实名。为了上网速度,心不在焉的网友一般看都没看插件内容以及认证机构就点击了“是”,然后,他们发现自己的IE浏览器地址栏具有了中文输入功能。而想删除这个插件时,用户发现“根本无法下手”。所以,有很多网友称3721这种做法是“强奸”,称3721的网络实名客户端软件是“病毒”。更奇怪的是,从几个月前开始,即便用户没有点击任何关于网络实名的内容,也会在浏览一些网站的过程中被莫名其妙地装上该软件,这种安装是在用户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的。为了了解3721是不是病毒,记者采访了3721公司的相关人员。
3721不是病毒
就3721究竟是不是病毒,3721的市场部经理李杨并没有直接回答。他说,3721在客户端安装的只是个小的插件,它完成的功能是打开了IE的一个开关,3721没有往客户端安装任何软件。同时,李杨还说,有些用户认为电脑被“莫名其妙”安装了客户端软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台电脑有多个人使用,可能包括他的同事、上司以及亲友等等,可能是被别人安装了客户端,而自己不知情。
提到用户无法自己删除客户端时,李杨说,3721在首页上设置了如何去掉这个功能。记者注意到,李杨没有说如何删除。到3721网站,记者终于找到了如何不再使用3721的网络实名功能,但这只是“不再使用”,而如何删除在IE浏览器里大摇大摆地占着明显位置的该选项,记者还是没办法。
经过网友指点,记者来到www.3722.com网站。据其介绍,这是一个网络实名代理商做的网站,这家曾代理过3721网络实名的注册服务商却做起了倒戈叛变3721的事,在3722的首页显著位置有删除各种网络实名客户端软件的链接。记者点击后,下载了一个注册器,导入注册表,重启计算机后,记者为试验网络实名而安装的3721“插件”仍然留在计算机里,估计只有重装系统才能完成删除工作。
李杨对www.3722.com网站的评语是:“一个以攻击3721为目的的个人网站,是以万网为背景的。”而记者发现这个网站上除了有个BBS有网友言论外,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针对性的文字,BBS里网友争论观点也并不偏激,都很中肯,无攻击之嫌。李杨说,那是因为后来这个网站做了改动。至于什么改动,李杨也没有说出所以然来。
看来,3721并不是病毒,病毒的说法只是一些网友为了表达“无意”中安装了网络实名而出现问题的怨恨所采用的过激词汇。在采访一位离职的前3721员工时,该员工说,3721的这种做法不符合国际惯例,因为其强迫用户使用网络实名,这是不对的。以加入这种用户端小软件方式,又不提供系统因其出现问题而需要删除的功能,对系统来说是很危险的。“但是,这种为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推广方式很适合中国国情”。该员工如是说。
但是,李杨为什么认为3721在客户端安装的是插件而不是软件呢?插件和软件有什么区别?
插件与软件的区别
查阅了3721的宣传口号,记者才知道:原来,3721宣称用户不必安装客户端软件就可以使用网络实名。这恐怕就是李杨所谓的软件和插件的不同。据权威专家介绍,目前用户要实现通用网址(或网络实名,称谓不同,功能相同)访问网站,在国际业界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通过IE浏览器的通用网址功能,一种是在ISP的服务器端增加软件,另外一种就是在用户的客户端安装软件的方式。看来,3721明显是使用了在客户端安装软件的方式,只是为了“方便用户”而羞于承认罢了。
在对3721的采访中,到后来,李杨谈到网络实名与中文域名的区别时,可能因为习惯性口误,大量强调了“3721的客户端软件”,这明显与3721在首页上提供的几篇文章中所提“客户端没有软件”不符。
当记者就3721原来提供的客户端会在IE地址栏里显出红色“中文网址”标志,而后来消失的问题时,本意是想咨询3721为什么用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段掩饰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安装3721客户端,李杨用很不客气的语气对记者说:“我再告诉你,你好好看看我们主页上的说明,中文域名和网络实名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而记者再三要求李杨解释二者的不同之处时,李杨采取了回避态度。后来记者再次提起这个问题时,李杨所解释的几个概念仍没有明显的区别。
3721有专利吗
3721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3721称CNNIC欺骗了自己,侵犯了自己的知识产权,3721有大量证据可以证明,并且保留了以法律解决问题的权利。同时,该文声称自己拥有四项国际专利。而一位3721的员工却说,3721根本没有专利,他们还在申请中,“有专利应该有专利证书,你可以找他们看一看。”
李杨对记者说,如果记者可以开一个函过来,他们愿意提供专利证书给记者看。至于侵权的网页证据,有一个公证,但李杨刚开始说专利在技术部那里,他去要,十分钟后李杨回来时,又说在公司副总裁刘千叶那里,她外出了。记者问刘千叶负责的业务时,李杨说她负责“对外”。也就是说,刘千叶负责的内容同技术部无直接关系。
打通刘千叶电话后,刘千叶说:目前专利正在申请。记者追问证书是否拿到手了,刘千叶显然回避了这个问题。后来,在记者一再追问下,刘千叶说,专利证书还没有拿到。但是,他们“有”专利。
在“杀人”游戏中被“冤死”的周宗文
在问到关于3721董事长周鸿一曾经在6月份对媒体说要“联合万网、中国频道等厂商,在CNNIC的领导下共同推出网络实名标准”一事时,李杨说,当时正同CNNIC谈合作,但后来受骗了,于是两家分开,未能达成协议。记者注意到,周鸿一的说法是“领导”,而李杨的说法是“合作”。
前一阵,媒体曾报道过关于原3721 CEO因同微软、Realnames合作中是“主和派”而被离职的“周宗文事件”。记者就此采访周宗文。在电话中,周宗文表示刚离开3721,里面很多事不好说,现在他已经任一家新公司的CEO,很忙,不愿接受采访。但就他离职原因的问题,周宗文表示,原因绝不是媒体报道的那样简单,关于主和派一事同他离职无多大关系。在犹豫了一阵后,周宗文在电话里说,他的离职只是个人原因。
问李杨这个问题时,李杨回答:“我们同Realnames没有过任何合作,连主和的CEO都被我们开掉了,如果我们想谈合作,又何必要开掉周宗文呢?”李杨一再强调,现在同CNNIC的斗争同周宗文离职无任何关系。
而据一位员工回忆说,事实上周鸿一是想合作的,无论是微软还是Realnames 。但是因为利益分配上,周鸿一觉得吃了亏,于是,合作在谈了很长时间后中止了。
在这里,媒体所报道的周宗文离职原因中把周宗文塑造成了一个“主和派”,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3721的一位知情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幸的发展。”他透露,当初无论是Realnames还是CNNIC,想要进入网络实名这个区域时,都首先想到了同周鸿一合作(该员工语气中,周宗文的CEO角色似乎真的只是配角),并同周鸿一进行了大量谈判。但是,周鸿一这个人是很难合作的,所以根本无法同本来可以成为战略伙伴的人达成合作。而周鸿一本人同CNNIC合作不成时,感觉到危机的周鸿一迅速面对媒体攻击CNNIC,同时,未能同Realnames达成合作的周鸿一又拿起民族主义这个屡战屡爽的大旗开始了讨伐对手的宣传。该员工认为,媒体提到的“主和”和“主战”根本就是两个虚设的派别,无中生有。是为了提供新闻点,而强加上去的。当时3721无论什么地方都模仿Realnames,要靠近微软,当不能实现的时候,就拿民族主义说事了。
3721赚钱了吗
李杨说,3721在网络实名与通用网址争斗中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注册网络实名的用户不仅没有减少,如果统计数字无误,反而增加了。”记者注意到李杨加了“如果”二字。当记者问到具体数字时,李杨说,这是商业秘密,不能回答。而记者记得周鸿一曾公开对媒体说过,注册网络实名的用户,每天可以达到50家,每月收入是若干万元。
一位离职员工却说,这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网络实名还在推广中,3721的大数据库里的数据几乎全都是免费的,所以它的数据库很大。但到目前为止,网络实名还只是有前途没钱挣,现在就赢利是不可能的。而现在,对注册用户数还能增加的说法,那位离职员工吃惊地睁大眼睛说:“胡说八道!”
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