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考研路
经受黑色七月那三天炼狱般的角逐,我成了一个“成功的失败者”,被录取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要强的根性平生第一次受到重创。或许这就是命运,或许这也就是今后促使我走上考研路的直接原因,那样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我还有感谢这次打击的必要了。
回想起临行前的情景,我的鼻子都会发酸,我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去复读,因为我不想重温高三那生活,并且这时我已“决定”考研了,其实这只是我用来安慰父母的一个借口而已,而且把胸口拍的啪啪响,大有一副“大丈夫非衣锦不返乡”的豪情!看到这情景,父母也只好勉强同意了。
环境的确能改变人,大学生活比起中学要丰富的多,各种诱惑都随之而来,尤其是刚从“苦海”中挣脱出来,个个都当起了老子、老娘,咬着牙的较起了“玩”功!男孩空虚,女孩寂寞,干柴遇烈火,岂有不燃之理,于是乎一对对“金童玉女”就这样“珠联璧合”了,昏昏噩噩中大学生活已经晃悠掉了一半,这中间还夹杂几次因挂科较多而险遭留级或被“驱逐”的厄运,踉踉跄跄中“玉女”撞醒了“金童”,这时的“玉女”在“金童”眼里早已黯然失色,“金童”在“玉女”眼里也早已锈迹斑斑,结果多数是不欢而散、分道扬镳!
上面的情节中些许是闪耀着我和我同学的影子,大二时殷勤的像狗一样挣得的自认为是一份坚贞不渝的爱情也烟消云散了,留下的伤疤至今触摸起来仍隐隐作痛,但我并不忌讳谈论它,因为疼痛会使我更清醒。经历了感情的挫折,我感觉成熟了许多,“两情若是久常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是古代的文人墨客用来消遣的“口头禅”罢了,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在“现实”得有点邪乎的观念充斥的大脑里,要想真正获得一颗“芳心”,最好先掂掂自己腰包的分量,否则,“螃蟹”是吃定了,只是早晚而已!
用鲁迅老人家的文章的题目来形容大学这几年的生活在恰当不过了:先是《呐喊》,再是《彷徨》,现在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想大四就该是《朝花夕拾》了吧。痛定思痛后我决定考研,因为我已经没有了学士学位,而且我心里还依然牵挂那个离我而去的女孩,只有考研才能改变现状,才有希望让她回到我的身边。考研啊,考研啊,不在考研中爆发,就在考研中灭亡。“朝花夕拾”——究竟这“花”能否拾的起,就要看我的造化了。
池 超
零二年五月十八日
相关文件:
点这儿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