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话说中国画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12003/12/24 11:06:07
只是话说,是散文,不是论文

(1)

  中国画越来越不吃香了,不如西画;很多人这样认为。真是这样吗。是中国画不如西化画种好吗?个人认为并非这样,如果我们中国出了一百个象刘继卣这样的大师,一百个张大千、齐白石这样名誉国际的巨匠,我想这种看法就自然烟消而
去了。
  所以并非画种好坏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运用中国画的问题了。
  谈中国画的较少了,也许只有专业美术论坛才有些,但好象人气不旺,绝不如设计、CG等论坛红火。
  少说废话了,谈些正题。

  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这词提出来很晚,是近代才提出的。(又是概念性的东西,就这样说吧。)人们认为,用毛笔,宣纸这些传统工具所作的画称为国画。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绘画就是用这些工具。但近代也出现用手指,泼墨等技法,也应属于国画一列。

  先欣赏几幅画吧

图片如下:

齐白石 荷蛙  属花鸟写意类

图片如下:

于非闇 牡丹  属花鸟工笔类

图片如下:

徐悲鸿 六骏图

图片如下:

刘继卣 大闹天宫之一  属人物工笔类 当时为年画创作

图片如下:

羲之临池 范曾  属人物写意类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22003/12/24 11:09:26

图片如下:

张大千  属山水类

图片如下:

八十世神仙卷(局部) 吴道子(唐)(传)  属人物白描类

图片如下:

簪花仕女图(局部) 周昉(唐)  属人物工笔重彩类

图片如下:

六尊者像 卢楞伽(唐)  属人物工笔淡彩类

图片如下:

雪景图 巨然(五代) 巨然为山水画宗匠之一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32003/12/24 11:23:05

图片如下:

二祖心图 石恪(北宋)  属人物写意类  北宋就有这么传神之笔,厉害了

图片如下:

写生珍禽图 王筌(唐)  属花鸟工笔重彩类

图片如下:

牡丹 恽寿平(清)  属花鸟工笔没骨类
图片如下:

牡丹 赵之谦(清)  属花鸟写意类


非常大鱼

oldpanda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4
金币:22.0
发贴:674
注册:2004/1/16 16:01:58
#42003/12/24 15:31:01
我就是有点看不懂古代人画的人物工笔画
能画好写意画,我觉得是非常爽的事,呵呵,大笔,挥洒,很有意思哎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52003/12/24 16:10:01
oldpanda在上个帖子中说
引用:
我就是有点看不懂古代人画的人物工笔画
能画好写意画,我觉得是非常爽的事,呵呵,大笔,挥洒,很有意思哎



是啊非常有意思,就象张旭的狂草劲舞
但草书是基于正书基础上的,齐白石对学子说,我一辈子只写楷书,不会写草书
其实草书,实则楷书的用意,对写意画其实用笔用墨非常严谨的,不象所说的大笔一挥了。


非常大鱼

已经是白领了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5
金币:54.6
发贴:2628
注册:2003/11/8 18:50:10
#62003/12/24 16:55:46
可能我水平有限
我只喜欢写意和工笔花鸟鱼虫的国画
工笔的人物不大喜欢



天亮了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
发贴:449
注册:2002/10/11 22:44:44
#72003/12/24 21:09:38
中国画
特别是文人画
蕴含了很多祖国的文化哲学思想的精华

学会欣赏中国画
犹如有一位智者老人向你点拨人生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82003/12/24 21:15:44
困知勉行在上个帖子中说
引用:
中国画
特别是文人画
蕴含了很多祖国的文化哲学思想的精华

学会欣赏中国画
犹如有一位智者老人向你点拨人生


这话不错,有见解。
我喜欢这样理解,向大师学习,就是与大师交朋友。与高人交友,对自己促进很大的。
不用怕自己会变成朋友,自己永远是自己,虽然朋友可能会让你潜移默化。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92003/12/24 21:33:51
(2)《秋山问道图》赏析

图片如下:

秋山问道图
作者:巨然(五代)
规格:77.2×165.2cm,绢本,设色

  先说说这幅吧,要是谈到学习山水画,没有人不知道这幅画的。这就是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作者巨然,与当时的董源齐名,人称董巨的。董源、与巨然为五代杰出山水画家,董源,最著名的作品有《瀟湘图》,用短披麻皴法。而巨然则,则在此图用了了长披麻法。披麻皴为山水画最常用的皴法之一,由此开创了南派山水画法。披麻皴为后世效法,至宋郭熙,演变为卷去皴,元代王蒙创立了解索皴,倪云林则依太湖山石创立折带皴。披麻皴变体很多,有荷叶法、乱柴法等。元代的王公望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用披麻法画成的。
  好了,说到了披麻皴,也该谈谈这幅画好在那。

  宋米芾赞, “……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明润郁葱,最有爽气……老年平淡趣高。” “巨然山水,平淡奇绝。”宋人对山水画是崇尚“平淡天真”的,这就是这位宋时巨子对巨然画作的评语。
  纵观此画,山势崎立,但无北方之峰雄强。山势柔婉,茂林华滋,得天真之幽情。山上白岩,不着皴法,笞点飞落,生机蓬发。山问小路,似中山中而来,中有人家,柴门洞开。小溪依树,苇草拂拂,真有一派诗意。
  自然天真,是评画的常用语,就是依法自然,不做作,得天地造化之气。
  此图披麻法多用于山坡,皴法密集,用笔滋润,表现南方山坡雨水充足,水流成山痕的现象。

  好了,本人评述或许有些不当,要详细了解,还是找些资料吧。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102003/12/24 21:37:22
相关图片:

图片如下:

早春图 郭熙(宋)
采用卷云皴法。此图非常妙了,国宝啊,以后再赏析此图


图片如下:

春山读书图 王蒙(元)
为王蒙代表作,用了著名的解索皴


图片如下:

富春山居图 王公望(元)
容膝斋图 倪瓒(元)
描写太湖风景的,用折带皴


图片如下: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112003/12/24 21:41:04
(3)早春图赏析

图片如下:

早春图 郭熙(宋)

图片如下:

局部一

图片如下:

局部二

郭熙(生卒不详,王伯敏《中国绘画史》推断为1023—1085后),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省)人。本来是一个民间画师,得宋神宗赵顼的常识,于熙宁(1068—1077)间任画院艺学,后升任翰林待诏直长,在宫中画了大量屏障壁画,“受眷被知,评为天下第一”。
郭熙从事山水画,全凭个人喜好,原无师承,后临摹李成六幅《骤雨图》因而笔法大进,“得云烟出没、峰峦隐显之态”;更“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日奄)霭之间,千态万状”;尤其是到了老年,“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他的笔墨特点在于发展了李成的文秀之长同时汲取了江南画派的水法,显得滋润而秀丽。画山石用“云头皴”,舒卷松动,虚实相生,突出了景物“远”的空气透视感,比之荆浩、范宽,明显减弱了山石的硬度,但不失峻拔之势。画树多用下垂的“蟹爪式”,杂以松叶攒针、夹叶点笔,显得隽秀而劲利。
郭熙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经其子整理成《林泉高致》,是中国绘画史上一部经典性理论著作。他主张学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兼收并览”地学习传统;二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他特别强调生活的重要性,认为“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他认为必须注意不同地域山水的特征和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不同季节的微妙景象,通过画家艺术眼光的发现选精择粹、经营剪裁,便组织成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画面,达到“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的境界。在表现方法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他说“自山下而仰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是对传统山水画处理空间关系的一个纲领性总结,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境界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早春图》是绘于双拼绢上的大幅全景式山水,纵158.3厘米,宽108.1厘米,上自识:“早春,壬子年郭熙画。”钤“郭熙图书”大长方印。该画细致而精确地画出了严冬刚刚过去,春天已悄悄地降临人间的早春册野景象。 画中主峰耸起于凌空之中,在早晨的升腾的烟霭雾气笼罩下出没隐现,展现着雄姿,其下山坳深处的密林中有楼观殿阁,另一侧则呈现溪谷远山的平远之景,近景正中窠石上生有长松巨木,岸边已有渔人渡船活动,整个画面充满朝气,既有蓬勃的气势,又有精微的描写,健笔中锋皴染出的如云朵般的高山峻岭,淡墨轻毫表现雾霭中朦胧隐现的山石林木,用笔粗细相兼,山中楼阁还显示出他界画的功力,全幅景色空阔,清幽绝胜,使人恍若身临其境,享受着大自然的幽情美趣。《早春图》以严谨的结构,生动的形象,精堪的笔墨和优美的意境成为了郭熙传世绘画中的不朽之作。


非常大鱼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122003/12/24 22:27:38
(4)《踏歌图》赏析

图片如下:


图片如下:

踏歌图
马 远
立轴 绢本 水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纵192.5厘米 横111厘米

在中学的美术课时,教课书上就有这幅画,我当时一看,就非常喜欢这幅山骨清奇的画,当时我脑子里还没有中国画这概念,只是非常喜欢。时间过去很久了,后来才知道这幅画就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代表作。马远,又是个山水画的宗师啊,当时有李唐,创造小斧劈皴法。马远则师承李唐,自创大斧劈皴法。与董巨相对,开创了山水画又一种画风。因这种皴法多表现于雄强的山势,被后人认为是北派山水的宗师。
马远,人们又称为“马一角”,很有意思,当时还有一位山水宗师叫“夏一半”(夏 圭),因为金入侵,宋偏守于临安,他们说,国家破碎了,我的画也只能画一半了,画一角了。可见他们是爱国画家。

好了,这只是我偏偏说,听听专家们的评论


南宋画家马远、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生于钱塘(今杭州)。生卒年不详。他出身于绘画世家,一门五代相继在画院供职。马远在南宋光宗(1190—1194)、宁宗(1195—1224)两朝画院充当待诏。他的画极受宁宗和皇后杨氏的赏识、他们常在他作品上亲笔书题。马远能画山水、花鸟和人物,而以山水最出色。他的山水画师承画家李唐,但在构图方面,有所创新。他善于以局部特写来构图,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并注重画面留有大片空白,形成一种清空的图式、所以有人给他一个“马一角”的绰号。另外,他画山石擅用水墨苍劲的“大斧劈皴”,但线型较长,有人称“长带斧劈皴”。笔法比李唐更加雄奇、劲爽、凝练。画树多横斜曲折之态,线条是瘦硬刚劲。总之、他的山水画具有简洁、明快、豪放的特点。

《踏歇图》,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踏歌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硬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

《踏歌图》上段,画奇峰对峙,和松林掩影中隐约的殿阁飞檐、曲折长廊。中段空白,云烟迷漫,似乎表示山谷中还有蒙蒙细雨。下段近景,画巨石、溪流、石桥、疏柳、翠竹,和低洼的稻田,还有踏歌而行的农人。画面采用“一角式”布局,以对角线(从左上至右下)分割,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显然左边奇峰巨石,份量太重。所以右边画家以远山、殿阁、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的安排,造成以动待静的对比,从而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壅塞,然而易于造成上下景物的分割。但作者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一株生气勃勃的高柳,贯入上部。同时使左边的近景巨石与山峰隐约相连,这样处理使画面上下连为一体,而又十分空灵、自然。

《踏歌图》作者在艺术表现上,非常重视采用对比。上部奇蜂与下部巨石,在造型上产生粗细对比,使奇峰更加瘦峭。近景的描绘和山峰的刻画,与远处丛林的点染,也形成远近对比,使远景更为迷蒙。特别是笔墨的粗细、繁简的对比非常强烈,奇峰巨石笔墨非常简洁,采用水墨大斧劈破,尤其近处巨石,用笔更粗放,表达出雨后湿润和光洁的感觉。而柳枝用笔细劲,笔法沉着,线条优美。翠竹均用双勾法,一片片的竹叶画得一丝不苟,近处的稻田,不仅刻画精细,而且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山溪流水,用笔柔和流杨;似于描绘出潺潺的响声。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报绘,形成繁与简、柔与刚对比,丰富了画面节奏与韵律,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另外,作者在画面右下部画了四位农民饮酒后回村,在田拢溪桥之间踏歌而行的情景,增添了作品的叙事情节。所以,有人把这幅画当作风俗画来欣赏。所谓“蹈歌”,就是踏着拍子歌唱。本是南方乡村中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娱乐活动,后来衍变为人们表答欢乐情绪的一种抒发方式。正如北宋王安石诗中描写:“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后元丰行》)。马远这幅画上也是描绘年丰人乐的情景。画上,桥前有一位老农,胡须花白,手持短杖,踏着足,回头向着后面的伙伴高声歌唱。桥上的那位老农,神态非常激动,使劲地鼓掌踏拍,与之紧密呼应。在他的身后有一位老农可能酒喝多了,双手拉住他的腰带,举步维艰,想请他帮助走过石桥,而他唱得正起劲.那里顾得上他,后面,还有一位老农,肩扛酒胡芦,已是醉眼朦胧.步履蹒跚。画面左边路旁,有两个儿童。惊奇地看着他们。其中一个较小的儿童阻拦着他的大伙伴,似乎不让他去干扰,或者让路等他们走过去。总之,画家把几位洒足饭饱的农民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人物的动态与潇洒的翠竹、潺潺的流水,结合得非常协调,使农民纯真的感情与山水的自然美互相辉映,因此,这幅画具有赏心悦目的效果。

《踏歌图》上端显著位置有宁宗皇后杨氏的题诗(目前有些美术书刊中,误为宁宗所书):“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拢上踏歌行。”意思是:昨天的雨水,把都城内外洗涤得十分洁净。今晨的阳光.使皇帝居住的地方显得更加美丽。丰收之年,人人感到务农的快乐。田垄上的老农,高兴得踏歌而行。这首诗反映了南宋高层统治者在苟且偷安中,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心态,因此,许多书中评介马远这幅画.是意在粉饰太平。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画院画家创作本来就是为宫廷服务的。然而,马远所处的时代,南方相对稳定,丰收给人民带来一点欢乐,也是正常的事,所以不应从政治上苟求古代艺术家。


非常大鱼

无敌狡兔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43.0
发贴:434
注册:2003/12/12 12:45:17
#132003/12/25 0:11:06
佩服致极.
可现在有几个人能看的懂 理解的了.....




蓝鲸

职务:版主
等级:5
金币:42.1
发贴:2614
注册:2001/12/20 15:57:57
#142003/12/25 0:15:13
yx2234在上个帖子中说
引用:
佩服致极.
可现在有几个人能看的懂 理解的了.....





所以想借这块宝地,详细分析名画


非常大鱼

SYT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3
金币:6.0
发贴:1424
注册:2002/5/12 16:15:42
#152003/12/25 18:17:16
好铁!!!谢谢楼主的讲解,确实让小生的国画知识和鉴赏力暴涨!!
有空继续写啊!!!
zhuzhu应该支持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