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侃侃设计(转自CI网)

欲辩忘言℡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1.0
发贴:121
注册:2004/10/28 22:45:09
#462004/10/29 17:46:41
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

晴空朗月

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从社会发展与艺术设计发展历史两个方面辨证地分析了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文章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艺术设计的繁荣,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导出艺术设计必须为社会经济服务、必须融于社会经济发展自己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大胆提出了“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的鲜明观点。
  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包括装潢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是指既具艺术性,又有经济性的一种实用艺术形态。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主要以创造功能美为目的,这体现了它的艺术性。而另一方面,它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则充分体现了它的经济性。这样一种实用艺术形态的使命是提高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这决定了艺术设计本身就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两个层面。   艺术设计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形式,社会经济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之一,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的本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就是说,社会经济是基础,艺术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却不能决定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艺术设计的繁荣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艺术文化繁荣的时期。例如英国,就是因为工业革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成为现代设计的发源地。

  在我国,1997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开始引入市场经济。当时,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济在长期压抑之后飞速发展。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的需求剧增,造成广告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人员紧缺,广州美院不得不顺应这种市场需求,将工艺美术系改为设计系。从全国同类院校(系)的情况看,由于近年来经济形势的长期向好,艺术设计专业也一直是一个热门专业。

  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来看,现代设计的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设计的每一次飞跃和进步,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首先,因为社会经济发达,社会需求加大、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为艺术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期也是社会观念大变革、大解放时期,为艺术设计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思想和思维空间。   二、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认为,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艺术设计,同样是一种生产力。它像其他生产力一样,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艺术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是自发的、与生俱来的。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在于它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设计史上,科学技术总是通过与艺术结合的方式同人类生活发生联系的。艺术设计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次,艺术设计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设计是把预期目的和观念具体化、实体化的手段,是人们进行经济建设活动的先期过程。它的本质是人们对将要进行的经济建设活动作出艺术化的设想和筹划。总体来看,这种设想和筹划是进步的,发展的,甚至是超前的。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艺术设计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艺术设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就是设计史上常常提到的“包豪斯运动”。它源于德国发展于美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艺术设计必须融于社会经济发展自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确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对于如何发展艺术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1、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愈加密切。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说:“……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指出了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设计是我们工业前途的根本,优秀的设计是成功企业的标志”。日本的企业巨头松下幸之助从美国考察归来时说:“今后是设计的时代!”,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林衍堂曾说:“……面临世界贸易全球化发展,如果缺少工业设计在产品领域中的必要作用,中国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德、美等国,从一开始就很注意把设计和产业密切结合起来,在飞快发展的电器工业方面一度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设计也是一种生产力”、“设计就是经济效益”的说法并不过分。我们都知道,我国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一直都是“一流质量”、“二流包装”、“三流价格”。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内企业不重视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有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又要求艺术设计必须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紧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必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是继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革命。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经济崇尚知识、脑力,重复劳动不再占据主要地位。知识经济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艺术设计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反映,它强调创造性与个性,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通过艺术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是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把握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使设计思想、设计观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设计传播等诸方面打上信息时代的烙印。   3、艺术设计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艺术设计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须不断吸取其他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自己,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各个历史时期有其自己的时代技术。例如石器时代的打磨技术、青铜时代的铜冶炼技术和钢铁冶炼技术、近代的电器技术、现代的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尼克拉·歇菲尔说:“艺术创造过多,换句话说,不得不使同样的形式漫无边际地重复着,因此,必须将手段和形式同时加以改变。”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艺术设计手段的改变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势必引发设计思想、设计观念的变革,只有有意识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手段去拓展生活文化中的精神空间,才能完成时代赋予艺术设计的使命。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存要求的变化,大众审美趣味的转移等,促使设计必须时时以新的姿态不断演变。另一方面,艺术设计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当今,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活动逐渐转向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等形式,这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通过分析,我们明确了艺术设计的地位以及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艺术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创造美的生活。因此,艺术设计必须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各个方面,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

作者:刘鹏

一、报纸版面发展的四个阶段

自从中国近代出现报纸至今,版面设计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书版阶段、表意阶段、美化阶段、营销阶段。

中国最早的报纸版面形态模仿了当时书本的样式,正文直排,一通到底,既不分栏,也没有字体字号的变化。即便是新闻标题,也只是单列一行以示区别,字体字号与正文没有任何差别(见图1)。这一时期的报纸版面可以称之为“书版阶段”,它的特点是秩序排列,但看不出版面重点,还处在模仿书籍版式的阶段,没有形成报纸独特的设计规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报纸版面的设计开始有了变化。当时,最早在报界兴起革新之风的当属《时务日报》(1898年创刊)与《时报》(1904年创刊)。它们较早实行“报纸分为三层,俾阅者少省目力,句读加点,以清眉目。”各类新闻“皆有一定位置,使读者开卷即见”,新闻中“最紧要之事用大字,次者用中字,寻常新闻用小字”(见图2)。⑴《时务日报》和《时报》的革新,虽然最初被许多报纸认为是怪异之举,但随着读者的接受,很快流行起来。经过重新设计的报纸版面,层次更加清晰,阅读更加方便。最为重要的是,改革后的报纸版面,能够体现编辑意图,编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对新闻内容的倾向性、对读者阅读的引导,能够通过版面设计体现出来,因此称之为“表意阶段”。

随着报业实践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报纸版面设计日臻成熟,版面元素日益丰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报纸版面设计进入“美化阶段”(见图3)。这一时期版面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对美化功能的强调,每版的栏数从8栏发展到12栏,长栏、转栏、破栏运用灵活,字体字号的变化更加繁复,标题与正文的组合方式越来越多,题花、框线、花线、照片等大量运用,版面不再是灰蒙蒙一片,而是变化多端、绚丽多彩了。至此,报纸版面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律,从技术发展为艺术。

对报纸版面营销功能的认识从20世纪初开始萌芽,但由于商业化报纸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就被社会变革打断,这一理念没能得到普遍认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报业日益繁荣,报业市场初步发育,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受众从信息匮乏状态向信息相对丰裕状态转变,买方市场逐渐成型,读者对报纸有了更多的选择权。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报纸版面设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重视读者导向、重视市场导向、重视通过版面设计的变化,促进报纸的销售,所以称之为“营销阶段”。在这个阶段,版面设计工作更加专门化、专业化,版面设计有从选稿、改稿等编辑业务链条中分离出来的倾向,许多报纸任命了版式总监等专司其职。

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是粗线条的,后人对前人的版面思想总是有继承、有扬弃,后期的版面思想往往在早期即已萌芽。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版面功能不断丰富,版面设计不断完善。尤其是现阶段的版面设计,在市场营销理念的指导下更加重形式、重包装、重设计,出现许多新理念、新手法,值得认真梳理和总结。

二、方便读者阅读的设计

营销的核心思想是: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消费者,从而更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读者中心观念”。

现代读者的最大特点是生活节奏加快、读报时间缩短、对报纸的忠诚度降低。传播学先驱施拉姆曾提出过一个报业选择或然率公式:⑵

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报业选择的或然率

读者看报主要是获取信息,这要靠内容提供来满足,而版面设计的优势在于降低读者的“费力程度”,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应该处处贯彻“方便”原则,提高报纸的“易读性”。因此,有研究者提出,现代报纸设计的特点,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简洁、易读。而简洁最终也是为了易读。⑶

在追求“方便”原则的过程中,“美化阶段”形成的一些版面设计理念、规范、惯例也悄悄发生改变。例如,在版面设计上颇有特色的《中华工商时报》编辑就提出:很多人对报纸设计的要求都基于一个错误的指令——美化,《中华工商时报》从创刊起就试图走出这个误区,让读者轻松阅读,减少装饰性元素。⑷

采用模块式编排,是提高版面“易读性”的重要途径。所谓模块式版面,就是文章呈四边形编排,全部独立成块,不与其他文章交叉。模块式版面方便阅读,读者视线比较集中、稳定,不必像阅读穿插式版面那样,还要随着文章绕来绕去。模块式版面中各类文章及栏目的位置相对固定,也便于读者查找。⑸在“美化阶段”流行的穿插式版面,将长文章散拼,改变了过去灰蒙蒙一大片文字,不“透气”的版式格局,曾被喻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但是模块式版面利用留白、厚题薄文、长文拆短等手段,解决了“透气”问题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报纸放弃了穿插式编排,改用模块式版面了。另外,像通线、断栏等版面形式,从美化的角度看会破坏版面的完整性,一向是版面设计之大忌,现在也已经逐渐改变。

文字横排是提高版面“易读性”的另一要诀。受书籍版式的影响,我国报纸版面很长时间采用直排文字,直到20世纪50年代,文字横排才开始逐渐推广,但是仍然有许多报纸设计版面时,直排、横排综合运用。甚至在很多老编辑看来,文字直排是报纸版面设计的中国特色,因为汉字既可以横排也可以直排,西方的拼音字母却不具备这个特点。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报纸做出明确规定,版面文字必须横排,包括新闻标题也要如此。文字横排也是尊重读者阅读习惯、方便读者的措施。因为从人体生理学角度看,人的眼球左右运动比上下运动省力、视界更宽,所以阅读效率比直看高,更便于读者阅读。⑹

图表化编排也能方便读者阅读。现代版面设计在运用图片、表格等版面元素时,不但有美化版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因为,读者对于图表只需要感性思维即可理解,而文字的理解则需要理性思维。



欲辩忘言℡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1.0
发贴:121
注册:2004/10/28 22:45:09
#472004/10/29 17:47:10
三、突出市场“卖点”的设计

市场销售水平直接决定了报纸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因此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除了考虑读者取向外,也要重视市场取向。不少报纸也意识到这点,比如《申江服务导报》创刊之初确定版式风格时,就提出“跳出原先作为记者、编辑的思维定式,转而从销售的角度来研讨产品设计,以销售的需要来决定设计要素”。有人用一个字对创刊不久的《北京娱乐信报》版面风格进行评价,就是——卖。⑺对于销售市场来说,整订相对比较稳定,零售市场变化较大,影响了版面设计的风格。

根据零售市场特点,版面设计必须强调头版的冲击力。要想从报摊上密密麻麻摆放的众多报纸中“跳”出来,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报纸头版一定要富于视觉冲击力。由于报纸在报摊上一般是对折摆放的,因此又特别注重上半版的视觉冲击力。《今日美国》的创办者努哈斯曾提出:“头版的上半页是一份报纸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潜在读者第一眼就看到的地方。”有一次《今日美国》头版刊登篮球锦标赛消息时,配了一张漂亮的金发女啦啦队长的照片,但是上半版只看见她的头发和肩膀。努哈斯回到编辑部,指着报纸咆哮说:“下一次记住,你们要使用好的、清晰的照片时,所有穿着紧身毛衣的女孩,乳房都要摆在折线以上!”⑻20世纪90年代中期崛起的《北京青年报》,也在市场探索中发明了“三步五秒”理论,头版版面以大标题、大照片、粗线条对读者视觉形成刺激,让读者在经过报摊3步之远、5秒以内,就能够辨认出《北京青年报》,从而产生购买冲动(见图4)。

目前报纸品种越来越多,摆在报摊上往往只能露出报头以下1/4的版面,有些编辑开始思考如何增强左上1/4版的冲击力了。

封面化版面也是打开市场的设计手段。报纸只有头版,没有封面。头版设计也有许多规矩,比如为了保证信息量,规定最低新闻条数等。封面化设计是借用了杂志的包装理念,报纸的头版不以信息量取胜,主要承担吸引、诱导读者阅读的任务。较早采用封面化设计的当属北京《精品购物指南》,它的封面版一般是大幅明星照片,铜版纸彩色印刷,不但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对于追星族来说也是值得收藏的招贴画(见图5)。据了解,有时候报纸封面照片选择得好,报纸发行量可以提高几万份。封面化版式被不少报纸学习、借鉴,天津《每日新报》的头版不放新闻,只有大字标题和新闻图片,属于导读性质的封面(见图6)。还有报纸将封面和封底设计不同的图片,一个主打新闻、一个主打时尚,吸引不同兴趣爱好的读者。

四、显示差异的设计

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把几种报纸遮住报头,仅从版式外观上几乎无法分辨。营销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和竞争者形成差异,既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便于消费者识别、选择,长期坚持,还能打出品牌。越来越多的版面设计,贯彻了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通过版式体现差异。在模块式版面成为潮流的情况下,《新民晚报》几十年不变地坚持穿插编排,形成特色,读者一眼就可以从众多报纸中挑出来。同样是模块式版面,《羊城晚报》2001年8月改版后取消中缝,由传统的8栏改为6栏,疏朗大方,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海的《解放日报》与《文汇报》定位相似,内容也往往有雷同之处,版面都属于模块式,读者不易区别。2001年10月《文汇报》改版,报头横置居中,每个版面都辟出边上一栏,以框线或底纹加以区分,固定刊登各种信息集纳(见图7)。平心而论,这样的版面从美化的角度看未必恰当,限制了版面格局的变化,有时为了配合版式,不得不在内容上削足适履。但是,通过这样的版式设计,《文汇报》一下子就与《解放日报》从外观上拉开了差距,具有鲜明的版面个性。

通过报型体现差异。杭州《都市快报》最先推出了四开加长的报型,增加了半个通栏的长度(见图8)。虽然从美化角度看,这种报型更接近黄金分割比例;从读者取向看,这种报型比较适合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翻阅;从市场取向看,这种报型能增加广告刊登面积等等,但最核心的优势,还是通过报型的变化,使《都市快报》和其他报纸相比具有外观上的差异,带给读者不同的观感。实践证明,特殊的报型确实成为《都市快报》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原因。2001年,上海《新闻晚报》改版后,在对开报型的基础上,宽度缩短6厘米,成为一份“瘦报”,上市后引起读者的好奇,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不久,《北京青年报》、《新闻午报》等也纷纷改成“瘦”,成为潮流。

通过色彩体现差异。彩色印刷设备的普及,使报纸版面更加绚烂多彩。版面色彩除了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也被用来与竞争者形成差异。如《解放日报》头版以海蓝色为主调,报头线是蓝的,标题区色块也以蓝色为主,体现了报纸庄重、理性的特色。《都市快报》的头版则以橘黄为基本色,显得温暖。除了在版面用色的差异化,也有报纸以彩色纸印刷来体现差异。2001年创刊的《经济观察报》采用了橙色新闻纸印刷,在清一色的白色新闻纸中脱颖而出。同时,白色新闻纸在出售过程中很容易被晒黄,读者观感不好,橙色新闻纸则弥补了这一缺陷。

五、需要避免的误区

营销时代的报纸版面设计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与流派,并向着成熟与完善发展。但是,对于版面设计的营销功能没有正确的理解,也容易陷入误区。

1.内容为王,版式永远是第二位的。营销时代的产品,十分注重形象包装。但是,报业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读者选择一份报纸,首先是看内容的优劣,其次才是形式高下。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版式几十年不变,甚至长期不用彩色印刷,头版不放大照片,但这并没有影响它的权威地位。因此,绝不能只顾“包装”,而忽视新闻内容的创新。在报业竞争中,出现了不少舍本逐末的例子。比如,杭州一些报纸发现《都市快报》发展迅速,没有认真研究自己如何在内容上超过对手,却在报型上动了太多脑筋。《都市快报》比一般的报纸长出5厘米,有的报纸就比《都市快报》再长1厘米。但是,这种缺乏内容提升的新异“包装”,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

2.考虑营销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营销时代的版面设计固然求新求变,但同时也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有些报纸片面强调对读者的视觉冲击力,一味用大标题、粗线条、大照片,冲击力固然强了,但读者感到报纸内容缩水,可看的东西不多,而且,翻完报纸后两手染有油墨,效果适得其反。

3.警惕过度商业化对版面的破坏。营销时代,商业力量对版面设计的影响在逐步增加,必须警惕过度商业化对版面设计规范的破坏。20世纪初期,我国商业化报纸开始兴起,版面设计也受到影响。当时报纸头版不刊登新闻,全部是广告,广告多时甚至把新闻挤到七、八版后。另外,广告在新闻版里随意穿插,经常在一则新闻中间塞进一块广告,还流行“三面靠水”、“四面靠水”(指广告与新闻相邻,邻得越多,广告价钱越贵)的版式,使版面显得破碎、凌乱,读者阅读不便。现在,类似的版式在某些报纸也时有所见。历史教训,应当汲取,在探索版面营销功能的过程中,应当防止过度商业化对版面规律与规范的破坏。

来源:《新闻记者》



欲辩忘言℡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1.0
发贴:121
注册:2004/10/28 22:45:09
#482004/10/29 17:47:43
美国报纸版式的流变与动因

作者:张金玺

自从1690年,美洲新大陆第一份报纸《国内外公共事件》(Publick Occurrence , Both Forreign and Domestic)出现,300多年间,美国报纸在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报业初创时期,报纸在形式上全盘模仿图书,而现在,美国报纸版式风格多样,图画、图表、线条、色彩等版面元素得以充分运用。大致说来,美国报纸版式的演变历经了3个主要阶段——前工业化时期、传统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其标志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彼时特定的经济、技术状况和报纸在媒介环境中的角色变化相关,以至于人们说:“报纸在形式上的变化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变化。” ⑴在这个漫长的演变历程中,多种因素施加了影响和作用,其中包括:经济、政治、科技以及读者获取信息的欲望等。



前工业化时期(1690—1845)

在本文,报纸版式的前工业化时期指美洲第一份报诞生(1690)至1845年理查德•霍(Richard Hoe)改良传统印刷机之前。这一时期,刚刚诞生的美国报纸仍处于雏形阶段,虽然由于主要刊登新近发生国内外新闻从而在内容上与图书拉开了距离,但是囿于印刷和造纸技术的限制,其在形式上与图书并没有太大差别。“虽然最初的报业经营者花了极大的气力使报纸区别于传统的书籍,但是限于印刷资源的条件,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报纸在版面设计上鲜有选择的机会。”

1690年,由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 Harris)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是美洲大陆第一份报纸,但它无论在内容还是在版面创新上,都无愧为一个里程碑。这份报纸仍沿袭了图书的标准格式(长9.5英寸,宽6英寸),共4页,其中前3页是新闻,而第4页是空白,读者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所知的信息,再将报纸传给下一位读者。哈里斯采用了一种使他的报纸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印刷方法,版心分为2栏,每栏宽17pica(pica为拼版计量单位,指12个活字长度,约 1 /6英寸),正文字体的字号采用当时大得罕见的12点( “点”为计量单位,表示铅字的规格,一点即1/72英寸)。这种版面模式比标准的图书格式更方便读者阅读,同时,它的报头和每篇新闻的开头字母都使用大写,这也有助于有效分割版面上的视觉点。《美国新闻史》评述它“与其他印刷品相区别的特征是,它不但看上去像一份报纸,读起来像一份报纸……” ⑵,认为《国内外公共事件》在版式上已经具备了报纸的某种要素。

14年后的1704年,《波士顿新闻信》(Boston News-Letter)继《国内外公共事件》后问世,这份报纸由邮局局长约翰•坎贝尔(John Campell)和印刷商巴塞洛缪•格林(Bartholomew Green)共同推出。该报仍然采用标准的书写纸(长11英寸,宽8英寸),但是两面印刷。它力图保持原手抄新闻信的模式,标题短小,仅能概括一栏文字的内容。此后,《波士顿新闻信》的这种纸张规格和印刷模式越来越多地被同类报纸所采纳,而成为流行一时的标准版面。

18世纪,美国报纸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逐渐抛弃了标准的图书格式,纷纷采用大型号纸张以扩大版面。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三:1)1712年5月16日,英国国会通过印花税法案,规定对印刷资源课税,税款是按照报纸的页数来计算:半张或小于半张者,交半便士;半张以上不超过一张者,交一便士;超过一张(4页)而不足6张者,交2先令。⑶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商业的繁荣也需要刊登更多的广告,两者都要求报纸提供更多的版面空间。报纸的经营者们为了能有更多的版面而又避开沉重的税收,只好扩大版面。3)造纸与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提供了可能性。1803年,造纸业的机械化为新闻界提供了更大型号的纸张,最大的宽度甚至达到2英尺。造纸业的机械化同时也能在更短的时间生产更大数量的用纸。到了19世纪初始,报纸用纸都是当时手工印刷能力许可下的最大号手工制纸。

但是,这一时期的报纸版面除了在纸张的尺寸规格上有所改变外,在印刷和视觉因素(如插图)上几乎没有变化,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世纪中期。



传统时期(1845—19世纪末)

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场改变世界各国命运的工业化浪潮同样也冲击了美国报业。在新技术以及报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下,这一时期的报纸版式经历了垂直式版面的兴起及向水平式版面转变。



一.垂直式版面取得主导地位。

1845年,理查德•霍改良了传统印刷机,制造出高速轮转印刷机,实现了报纸印刷的机械化,这个发明也带来了报纸版面的又一场变革。美国学者将这一时期报纸版式的特征概括为:“早期传统的编辑模式反映了它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格。由于印刷技术的限制,报纸不得不采取刻板单调的多栏格局,但是从整体形象而言,报纸还是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采用了多种印刷手段,并引进了插图。” ⑷上述话中所说的“多栏格局”即指传统时期占据报纸版式的主导地位的垂直式版式,其特点是:1)版面以竖栏为基本单位,每栏从版面顶部贯穿至底;2)标题和文字不跨栏,沿竖栏走文,标题的重要性主要通过标题的厚度来呈现;3)受基本栏宽度的限制,图片小。

这种版式的形成与当时的印刷条件密切相关。高速旋转印刷机为了防止印版上的活字在印刷机高速旋转时脱落,使用从上至下贯穿印版的长金属条嵌在版中起固定作用,这些金属条在印刷中形成的细线自然成为各栏的分割,因此一栏以上的标题不可能出现在报纸版面上。垂直式版面是最古老的版面形式,曾长期统治美国报纸的版面。虽然后来起固定作用的金属条虽然由于印刷技术改进而消失,水平式版面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上,但按基本栏排文布题的传统却保存下来,垂直式版面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欲辩忘言℡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1
金币:1.0
发贴:121
注册:2004/10/28 22:45:09
#492004/10/29 17:48:06
19世纪初,报人尚未认识到要为重要新闻制作标题,甚至没有意识到应该将重要新闻安排在版面的视觉中心,所有新闻杂乱无章、毫无顺序、没有重点地罗列在版面上。但是在墨西哥战争(1846—1848)和1849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中,重要新闻开始被安排在具有强势的上半版,同时报纸上开始出现更多标题。虽然新闻标题只能制作在一栏之内,但报人发现,多行的大标题能吸引读者注意力而提高报纸的发行量。于是,编辑习惯于制作多行标题,或称“标题组”来概括新闻内容,并通过运用多种印刷手段来呈现标题。这些印刷方法包括:使用丰富的字号和字体的变化(如黑体、斜体等),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与小字号正文导致的枯燥、灰暗形成对比;丰富标题组的设计,比如在各行标题间连接短划线,或是改变各行标题的排列等。“倒金字塔”的说法就来源于此时,指的是一个标题组内的各行标题居中并在长度上依次递减。阶梯式标题组与“倒金字塔”标题组类似,也是在长度上逐一递减,区别在于各行标题为左对齐或右对齐。



二.水平式版面的兴起

1860年代,报纸印刷开始采用铸版术,浇注的铅版使图片、标题、广告等不再受分栏的限制,到1890年,轮转印刷机已经被铸版和卷筒纸的印刷机取代。同时,美国报业步入大众报纸时代,报纸由过去的稀缺资源变得相对过剩,激烈的竞争促使报人除了在新闻内容上较量,也求在报纸版式有所突破。“南北战争之后,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改进了报纸的生产机制。随着莱诺铸排机的出现,报业的生产能力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与生俱来的竞争天性将传统的编辑观念远远得抛弃在历史的尘埃里。” ⑸在新的技术与报业竞争环境中,水平式版面初现端倪。

1862年9月22日,《费城问询报》( Philadelphia Inquirer)头版出现了最早的跨栏横标题。该版头条标题长4栏(版面共分6栏),之下是一幅同长的图片。1864年南北战争接近尾声之时,《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使用通栏旗帜标题报道决定性的一役。这时期的水平式版面仍局限于使用水平式多栏标题,而正文仍按基本栏走文。

19世纪末,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The World)和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New York Journal)之间爆发了发行大战,双方为了赢得读者,在内容与版面上均突破常规,全力创新。1898年5月8日,《世界报》的头版即是一典型,该版报道约翰•杜威在马尼拉战胜西班牙军,报头下两行通栏大标题贯穿版面,版面底部又是两行通栏大标题,二者之间的正文采用大字号,完全打破栏的限制,采用通栏横排走文。美国的版面编辑专家哈罗德•伊文斯(Harold Evans)对此评价道:“水平式版面的革命到来了,它向整个世界蔓延,到1903年,即使是像《弗吉尼亚向导报》(Virginian-Pilot)这样的非都市报纸也开始充分使用包括水平式版面在内的多种版式。” ⑹

水平式版面突破了垂直式版面的一统天下,给读者带了一股清新之风,它一出现,便呈现出与垂直式版面截然不同的面貌:1)大部分标题为横跨数栏的长标题;2)标题结构简化,多层标题少了,新闻价值通过标题的长度而不是厚度来表现;3)正文不是沿基本栏从上向下垂直走文,而是通过转栏向水平方向拓展。这种版面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使长稿显得短小;2)可以将报纸对折起来看,且不用像看垂直式版面那样必须频频“点头”;3)标题起到自然分隔各则新闻的作用,新闻和标题的一体性更为突出,新闻的重要性可以借助更多的编排手段加以体现。⑺

水平式版面的出现是对垂直式版面的重大突破,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出现了一种截然相反的版面形式,更在于它进一步革新了观念,如何增强版面的“可读性”、如何运用版面语言表现新闻价值,这些问题进入编辑的视界,并深埴入编辑的心中。当然,不能否认,任何一种单一的版面形式都是呆板的,所以到了今天,我们极少能在报纸上见到纯粹的垂直式版面或水平式版面,但是,它们二者确是现代报纸版式的基础,我们今天看到的万千变化,委实都建立在垂直式版面和水平式版面之上。



三.照片崭露头角

在照相凸版印刷术和铅版技术引进美国之前,报纸上偶尔出现的图片主要由美术家和蚀刻者完成,据1891年统计,当时共有1000名画家为5000家报纸杂志供给图画。

1860年以前,英国就已经发明了照相凸版印刷术,但是,如何将照相铜板放到当时通行的轮转机上使用,仍是一个问题。直到1897年,《纽约论坛报》开始使用照相铜板印刷术,其他大报随即也采用了这种印刷术。在美西战争中,摄影记者发回了大量的新闻照片;辛迪加也开始向各报出售照片;大城市的报纸开始雇佣摄影记者;图片新闻出现在报纸上。

如果将1845年轮转印刷机的发明作为版面发展传统阶段的发端,那么,到19世纪末也不过短短的半个世纪,但这个过程却奠定了美国报纸今后发展的基石,埃默里父子在《美国新闻史》中写到:“通过关于美国报纸和杂志的技术条件的改变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到美国报业存在着一条‘九十年代的分水岭’。新闻事业进入现代化的时代的进程已经完成,无论如何,新闻事业的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⑻一个新的、现代化的时代到来了。



现代时期(20世纪初— )

进入20世纪,印刷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报纸版式革新提供了最大的技术空间,同时报纸之间激烈的竞争成为推动版式演变的最大动力。“当时,大部分的城市都拥有数份报纸,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大背景下,版面设计的革新自然也不能停留于小打小闹,而要求深入到报纸整体格式的变革。” ⑼在这种要求下,版式已经成为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20世纪到来了,报纸版面设计变化的动因越来越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能否在报摊上吸引读者。” ⑽由此,美国报纸版式进入变化最为迅速、风格最为多样、色彩最为绚丽的现代时期。

第一,版面设计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上升,它的重要性逐渐为编辑人员所认识,开始成为一项系统的、专业性的工作。《纽约时报》资深组版编辑李子坚在《纽约时报的风格》一书中说:“版面组合已成为一大学问,近数年来已由‘组合’而进步到‘设计’。时报已将版面组合划入艺术设计的范围。” ⑾

1960年以前,虽然编辑对报纸版面的视觉形象也给予很大的关注,但是“版面设计”当时在美国报界没有什么地位。但此后出现了一批版式设计教育者和专家,他们为版式革新注入了新的力量。Syracuse大学的教授埃德蒙•C•阿诺德(Edmund C. Arnold)是提倡注重版面设计的先锋,他大声疾呼风格简约、富有吸引力的现代版式。作为一名教授,他培养了几代编辑用“设计”的眼光来看待版面组合,同时他的著作和论文也影响了社会上的大量编辑,使他们开始关注报纸版面。

1960年代初,濒临倒闭的《纽约先驱论坛报》聘请专业版面设计师彼得•帕拉佐(Peter Palazzo)对报纸施行改版,虽然这次改版并没有改变《先驱论坛报》的命运,但它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报,播下了版面新发展的种子。帕拉佐设计的版面在当时绝对是先锋之作,将杂志的模式、设计与编辑步骤引入了报纸版面:大量留白、大幅照片、内容分区化、不同版面间的连贯,具备了当代报纸版面的特征。



cail_5d

职务:普通成员
等级:2
金币:1.0
发贴:344
注册:2002/8/20 22:09:00
#502004/10/30 11:23:04

不错的文章.全部保存了.有空细细学习下!!